【摘要】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如果在課堂上創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師生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關系,教師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就能保證學生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的學習才能成為有效的學習
【關鍵詞】教學改革 有效性教學 寬松和諧 教學環境
關于有效性課堂,近年來,各級各類教育工作者已經從各個學科、多角度、全方位地做了探討、研究并已結出累累碩果。
有的研究者從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學生只要做到了在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后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實實在在地體驗學習過程,就能做到有效地學習。也有研究者則從教的角度出發,認為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備課中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努力可能達到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創新教學手段等去達成這一目標。
但筆者認為,無論從教的角度出發抑或從學的角度出發去探討該課題,如果不能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心理環境為前提,以上所做的一切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寬松和諧的教學心理環境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寬松和諧的教學心理氛圍指的是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充滿愉悅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天賦的能力,大膽表達自己,不會因為出錯或給出不合標準的答案而受到老師或嚴厲或冷漠或譏諷的指責、批評,也不會因為丑陋、貧窮、愚笨而受到老師的冷眼相待、同學的孤立欺侮;學生會因為感受到同學、老師的善意寬容而輕松愉快并同樣將善意回報給對方;學生敢于出錯、敢于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暴露出來,因為他們知道,同學、老師接納原本的自己。
二、如何創設寬松的教學心理環境創設這樣的教學環境需要教師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在和學生相處中,教師應當是真誠的、平等的、富有人情味的。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學生真誠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因為,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但是,這種情感不是裝模做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教師平等地對待學生體現了基礎教育界近年來流行一句話:“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我認為這句話不僅適用低齡兒童,同樣也適用于中職學生,句中“蹲下來”的本意不是主要指“肢體的蹲下”,而是“心靈的蹲下”,即要求教師要在心靈深處平視學生。
有的教師以厚此薄彼的態度對待學生,這并不是真心愛學生,他所“愛”的一部分學生實際上成了他的私有物,因而這種愛是自私的,與師德是格格不入的;還有的教師對待自己班的學生“寵愛有加”,對外班的學生則輕視甚至敵視。要知道,任何不負責任的粗暴,同樣會在本班學生中損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望。
因此,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用愛心感染學生,用真情換取信任,真正使師生關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讓學生從你的課堂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的生活。”
三、寬容不等于不負責任的遷就
寬容并不是遷就學生,更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我認為,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
我們的學生多數來鄉鎮,且大多數是當下問題較多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學生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負責照顧他們日常生活的年老祖父母出于溺愛或補償的心理,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忽略了甚至完全不知有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這一需要,使得很多學生出現了諸如厭學、網癮、不顧家庭經濟條件進行物質攀比、享受以及由此引發的遲到曠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甚至偷盜他人財物等問題。
作為社會人,不遵循起碼的公共規則與秩序是很難與人交往的。同時,在一個集體中,一個人違紀必然妨礙其他更多的人。這樣,為了尊重多數人的權利,應給予違紀者必要的懲罰。凡是離開了嚴格要求,遷就和縱容學生的“愛”,絕不是我們所提倡的真愛。學生只有在寬嚴相濟的環境中才能知道自己言行的邊界、避免誤越雷池,才會有真正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如果在課堂上創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師生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關系,教師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就能保證學生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