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遷移思想是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學生數學能力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即運用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知識、新情況的生活實踐與課堂學習當中。我們所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都是知識遷移能力的體現。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方法、手段,創設有利于知識遷移的條件,消除和避免負遷移的產生。
【關鍵詞】高中數學 遷移思想 教學策略
與其他學科死記硬背也有利于提升課堂效率不同,數學學科知識由于其強烈的抽象性、邏輯性,要求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切實認清數學學科知識的本質、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形成有序的解題思路才能夠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美國心理學家M.L.比格曾經說過“學習遷移是教育最后必須寄托的柱石”,可見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就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做初步探討,以拋磚引玉。
一、利用生活中的知識遷移為數學知識
1.生活語言遷移形成數學概念。概念,是數學學習的基本單位,更是深入進行高中數學學習的基礎。但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抽象性、邏輯性極高,學生理解起來存在很大的困難,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知識,遷移為既定的數學概念,便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譬如“映射和函數”的概念,一方面,筆者聯系生活中的“涵洞”“信函”等概念,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函數就是聯系數與數之間的關系”這一內涵,還利用“豆漿機打豆漿”的例子來引導學生理解對應法則,放到豆漿機里的黃豆、紅豆、核桃、糖等,可以看成是集合A的元素,而打出來的豆漿我們可以看成是集合B的元素。這樣,學生對于函數、映射的概念便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認知,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意識,也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2.生活中的道理遷移成數學道理。由金章茂編譯的前蘇聯一位數學家的一本書《沒有公式的數學》,在書中他把很多數學道理用生活中淺顯易懂的道理給出了說明,使人們不用公式、不用嚴謹的證明一樣能理解數學,而且還能直接感知數學,雖然嚴謹是數學的本質特征,但我們不能僅僅為了這種特征,就把學生拒之數學的大門之外。其實,學生在對數學有了熱情之后,他自己也會嚴謹起來的。基于上述經驗,我們也可以把生活中的道理遷移成數學道理。比如,筆者用多米諾骨牌很輕松地給學生講明了數學歸納法的原理。特別是在數學歸納法中很多學生都不理解要證明關于n的命題成立,為什么可以假設n=k時命題成立。筆者給學生講,在多米諾骨牌游戲中,我們把相鄰兩塊擺好,前一塊如果倒下能把下一塊砸倒,只是為了保證傳遞下去,并不是說前一塊就倒了。
二、在知識比較中遷移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通過比較了解事物的相異和相似之處,就可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前面我們說過,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抽象性、邏輯性極強,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不但可以快速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對于具體的數學概念、定理、性質、解法的印象也更加深刻,還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創新精神,對于提升高中生的整體素養與能力大有裨益。譬如,我們在學習“對數函數”的時候,就首先復習了已經學過的指數函數、反函數,讓學生自己看書,分析比較三者之間的關系。經過自主思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們很快得出了“指數函數定義域為R,值域為R+,對數函數定義域R+,值域為R”“對數函數、指數函數單調性都與a有關,a>1單調增,0 三、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 遷移學習必須建立在原有的知識結構基礎上,在揭示新舊課題共同本質基礎上發生學習轉遷,所以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因此,扎實的基礎知識是發生遷移的必要條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強化基礎知識的教學。區分知識之間的區別能讓學生明確定理或定義的本質。比如在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白運用該公式的條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而且要清楚這些分別指的是什么,否則學生在解決相關問題的時候會出現問題。所以強化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總之,教育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克服定式干擾,善于運用知識遷移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永芹.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J].新課程學習.2011. [2]鄭金賓.立體幾何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J].高中數學教與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