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教”有的三多三少:知識傳授多,例題示范少;就題論題多,借題發揮少;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這是造成學生做題難的外因,還有學的方面的內因。本文將探討其本質原因。
【關鍵詞】化學 原因 方法
當前“教”的方面存在著“三多三少”的問題:知識傳授多,例題示范少;就題論題多,借題發揮少;教師講授多,學生練得少。這是造成學生做題難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學生“學”的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扎實,理解不深不透,各種能力培養不到位,學生僅有學習的熱情,但缺乏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這是造成學生做題難的內在因素。下面從“教”和“學”兩方面探討這個問題的本質原因。
一、從“教”的方面分析
1.從方法論看,化學知識來源于實驗,化學基本概念、規律的得出,一般是通過實驗觀察、數據積累、分析、整理和歸納總結得出的。如質量守恒定律、酸堿的通性等就是由實驗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得出的。而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主要是用演繹推理的方法,遇到一個問題一般先分析這是什么方面的化學問題、題目給出哪些條件,再考慮用什么規律去解決它。教師授課用歸納法,學生做題用演繹法,這就造成了獲得知識與運用之間思維方法的脫節,就需要教師通過習題這個環節將兩者聯結起來。可是有的教師即使安排了習題課,也只是就題論題,把題目解出來就完事了,不能從方法論的高度指導習題教學,對所講例題不進行類化和變式處理,不能通過例題指導學生應該怎樣審題、析題、答題。由于在解題過程中缺少思維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難于提高解題能力,更難體驗解題的樂趣。因此,在“教”的過程中,“就題論題多,借題發揮少”,這是造成學生做題難的外因之一。
2.以教學論看,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主導作用發揮主體作用,主導作用的核心是啟發誘導,主體作用的核心是獨立思考。目前教學的弊端之一是教師講得太多,我們教師總怕學生聽不懂,從課頭講到課尾,講得確實認真、賣力,而教師的講包辦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與分析,學生是在被動情況下被“灌”懂的,并沒有經過自已的大腦將其想懂、悟懂,抑制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一堂課往往是教師講到底,很少有學生討論、思考、發問的時間,教學過程不能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也無法發現學生的錯誤,有時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卻無動于衷。究其原因,教師沒有能提出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學生的積極響應,教師教授的內容不能轉化為學生的知識技能,教學要求也沒有落到實處。
二、從“學”的方面分析
1.從知識上看,有的學生覺得聽懂了,可是一做題就發現,知識并沒有真正理解。其主要原因是學生不求甚解,不去深入地領悟所學知識,更不重視對探索過程、發現過程的反思,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小到大在傳統模式的培養下已習慣于老師“灌”,只求知道最終結果和基本套路,這樣的懂是經不起考驗的,一旦題型變化或深化,他就感到束手無策。
2.從能力上看,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有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問題能否解決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高低,有的學生不善于對問題作出具體分析,不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做題受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而造成錯誤。
三、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必須是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學中形成滿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師放任自流,學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證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就初中化學課來說,我們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
四、善于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網絡
初中化學知識主要分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學計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來說,知識內容龐雜,涉及三十多種元素、七十多種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如若把這些知識孤立地講,往往會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們的內在聯系,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絡,抓住其實質,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有效地進行教學反思
教師應該是一個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的研究者,特別是課堂教學方面,一堂課下來應該是百感受于心,可以反思許多問題: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想的教學效果?哪些精彩的片斷值得咀嚼?哪些學生問答有創新?哪些突發的問題使你措手不及?哪些環節有待于改進?有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做能更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擔任了三個班的化學教學任務,每上第一節新課的那個班往往效果不會太理想,但經過反思后,在后來兩個班的教學效果就好多了。只要持之以恒地積累并反思,我相信,一個善于積累、善于反思的教師就一定會具有良好的教學決策能力,就一定能夠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