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初中基礎教育中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圍繞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所面臨的各方面難題,從教學實踐出發,正視問題,并且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創新學習的內容、方法,從而完成初中數學學習目標,培養初中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數學 數學素養
一、背景
眾所周知,初中數學是一門主要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對人類理性思維的形成和個人智力發展的促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數學課程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空間想象、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活動來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其總目標是使學生在六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初中數學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在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數學學習中提出了“學生應提高和發展的能力”明確的要求。而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長期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培養,故針對每個階段不同的難點,應逐步對學生進行各方面數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我發現、自主探索,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數學所特有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原理,并能夠將這些基本原理運用到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之中。
二、新課標下存在的難點
為了適應義務教育的需要,初中數學教材內容做了相對應的改動,其中初中教學內容較之前相對增多了,且部分高中的部分內容又移到了初中。同時,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與緩解高中數學課程教學的難度,在初中教材中又增加了一些實用性較強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教材內容的跨度,使得小學與初中的知識銜接加大了難度,不僅在技能上,而且學習方式上都存在。
傳統內容的新變化求使初中數學在思維方式上較初中也有著很大的差異,然而大多數的初中數學卻只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達上,沒能有效地揭示數學的本質特質和屬性。而現今的初中教師卻一貫沿用著原有的教學方式,沒看到初中數學的定位不同所需要的處理方式和教學的不同。
另外,在課堂學習中能使用信息技術的地方很少。據官方調查數據顯示,信息技術的經常使用情況所占的比例不到兩成,故使得數學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過教師的口述來,沒有直觀性,使得學生的理解也不能很到位,這對初高中數學的教學有著不利的影響。
三、正視問題,解析困難
在新課程背景下,在初中數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難點與疑點,我們應正視,同時應重新審視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和能力,刪減繁瑣的計算、人為技巧化的難題和過分強調細枝末節的內容,繼承和發揚我國重視的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的良好傳統,讓學生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初中數學素養。
首先,在數學知識、技能的銜接問題上,我們應看到主要存在于有理數、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次函數解析等,故針對不同的學習課程要采用不同的講授方法,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次函數解析等適合放在所有新課之前單獨講授,而像有理數、因式分解就適合在講授有關內容時穿插在單調性與最值的習題課中,另外像三角形中的位線關系就適合單獨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應注意傳授的方法。數學解題中有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叫做變換法,也稱轉化法,當你遇到的問題直接解答有困難時,可以通過變換成其他形式的等價命題使之變得更為簡單。其實,整個解題過程就是將未知轉向已知。在傳授邏輯推理時,更要通過典型例子的分析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數學概念和結論形成的過程,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同時在日常的其他內容的教學中可以將這一概念穿插其他,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記憶。
由于初中數學知識點本身的繁瑣性與獨立性,故在知識點傳授時,顯性的知識是寫在教材上的一條明線,隱性的思想是潛藏其中的一條暗線。由于明線容易理解、暗線不易看明,故要有意識地使用提示語,使思想方法顯性化,使思想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從自發走向自覺、從無意識默會走向有意識習得。同時可以將關注重點遷移,體現函數與方程思想,突出主線。
初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整合的基本原則是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這樣就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教師要不斷學習,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等進行探索和發現。只有信息技術的支持,才能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
本文闡述了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存在的幾個主要方面的問題,站在較高的點上來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然后進行了逐一的剖析,且每一個論點后面都通過某一實例進行了深入分析與論證。本文抓住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采用了啟發的策略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對數學教材進行了深入挖掘,用實例有效地證明了數學的本質特質和屬性,在今后的初中數學教學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