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語文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等諸多因素構成,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或只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因而導致很多問題和弊端,亟需反思。
一、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單純的實施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與實施者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課程模式是固定不變的,教師在課程面前只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根本不需要去思考教什么,只思考怎樣教的問題,甚至教學進度也是嚴格規定好的。很多教師將教學內容機械地從課本搬移到黑板上,教師被動地傳授,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與課程的關系,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內容的順序,充分開發身邊的資源,挖掘地方課程,寓教于樂,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個性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得到極大的張揚。
二、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
現代語文教學的考查,語文知識在不斷地被語文能力取代,怎樣使用語文知識已成為考查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啟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建構知識,使知識與能力有機地結合,將知識轉變為能力。
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改變自己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注重學生建立健康的情感與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是實現角色轉變的重要一步。要真正做到這一轉變就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不要照搬教參,要講自己研究課文及其有關內容的心得體會、感悟發現。第二,搜集知識必須有高于學生之處,要能為學生開啟心智,要講學生感興趣、記得住、開闊視野的內容。第三、要講程序性的知識,少講陳述性的知識,這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第四、要講主題性的知識,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獲。
同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更要做一個促進者,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啟發引導,設疑解難等,以便達到新課程要求的最終目的。
三、新課程要求教師變課堂的主宰者為課堂平等的交流者、合作者
語文課堂中有多種教學思路,但各種組合都不是均等的,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年齡及其性格特點,要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立人格的角度出發,盡量減少教師主宰課堂的交流方式,變為對話、討論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這樣,學生個體的自我思考、學生群體的信息交流,與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可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網絡,使學生合作互補、共同提高,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成為一系列學生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教師在扮演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角色時,不能完全融入學生之中,要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建立和諧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也能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這樣,教師又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我在《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學生對問題的答辯,讓學生自由答辯“我為春天做點什么?”,通過討論,展示自己的知識的點及行動方案,允許錯誤,教師也可以加入討論,然后有的學生得出結論,自己能為春天增添色彩,教師再表述自己的觀點,指導學生探求知識,充分體現合作、交流、引導這一教學模式。
四、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求教師從呆板的經驗者轉變為教學的創新者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边@就告訴我們,如果不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就只能憑借著自己已有的經驗。去重復單調乏味的教學,自己煩,學生更煩,如果不斷的去思考、研究,就會不斷地發現問題,接受新理念,形成新的思路和策略,從而成為創新型的教師,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特點,真正使兩點完美的結合,就要創新。例如:教材的編寫是綜合全體學生的特點,知識的編排是大眾化的,我們也可以根據局部地區的特點,使教學的順序稍稍更改,從而有利于學生的記憶與發展,如我在去年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適當調整了知識的順序,把古詩教學放在開學初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古詩的興趣,然后我要求學生每天自己找一首古詩,讀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增長了知識。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小創新吧。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可以自主靈活地選擇與使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支配的因素明顯增多,允許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多元化表現。教師不再機械地重復和照搬,而是不斷進行自主的選擇和創造,不斷進行反思和研究,善于利用現代媒體,善于發掘自身的創新潛能,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教材,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和交流,從而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