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標準,教育者應該改變原有的應試教學思想,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來進行教學。但是,是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由多個因素所決定的。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學中的課堂設計。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學而,從知識教學課和課堂提問的設計進行分析,為今后更好的開展課堂設計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初中物理 教學設計 課堂設計
一、課堂設計的內容分析
1.自主探索。在每課堂開始之前,教師都應該擬定好學生的自學大綱,并且告知該課需要達到的要求及目標,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地進行學習,讓學生進行自學、做實驗、看演示、討論。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收集學生的問題并進行指導。
2.講解重點。針對學生的自覺情況,教師應該對課堂中所出現的重點問題進行講解,理清一些比較模
糊的概念性問題,讓學生加深對于規律和概念的理解。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對知識進行系統化的講解,注意縱橫知識的結合。橫向知識:講解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及差異,分清易錯的內容,讓學生加深所學的知識;縱向知識:串講教材的關鍵點和難點,讓知識系統化。
3.吸收并整理。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本堂課內容進行回顧,整理出需要掌握的基本規律、概念、方法。同時指出學生在運用這些概念和規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通過對知識的吸收整理和記憶,讓學生可以真正學習到知識的內容。
4.加固練習。教師要結合本堂課所學過的內容,提出一些類型并具有一定梯形難度的習題,讓學生進行適當的練習,并根據學生的信息來給予正確的輔導。學生在學習完一個知識點之后需要經過作業的練習才能得到真正的加固。加固知識的方法就是通過練習去強化,同時教師也可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來掌握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知識教學課的設計
1.引出物理規律、概念。規律以及概念是基礎的認識,只有對具體的物理現象和特刊進行了解才能形成一定的物理概念;對物理現象運動的變化規律以及概念之間的本質關系時行分析就形成了物理規律。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認識。可運用實驗展現有關物理現象的過程、利用相應的教具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達到這一認識。
要選擇可以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律的實驗一定是包括本質關聯明顯、與日常觀念矛盾突出的事例。比如在學習關于“功”的一課時,關鍵點是在于分清“位移”的概念,教師在對事例進行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包含力與物體的位移不共線的情況。
2.建立相應的規律、概念。物理概念、規律是人對物理現象與過程等材料進行科學分析的產物。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然后再指導學生進行綜合分手等,找到主要的因素,尋找到一系列所觀察到現象的本質與共性,才可以讓學生形成正在的概念觀。比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關鍵點是通過對演示實驗及日常生活所遇到的現象的感性事例進行思考,讓學生認識到物體不受其它物體的作用并保持原有的動態狀態的根本本質。
三、課堂提問的設計
1.課堂提問的類型
(1)由易至難型。伴隨著知識的開展,要由易至難的提問。比如在學習串聯電路的電流特點的時候,可以設計如下的問題:家里所使用的,可以調節光亮的臺燈,其亮度與什么原因有關?答案:光亮的調節和電流的大小有關。
(2)舉例說明類。物理的知識大多都是與生活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可以根據物理的這一特點來進行舉例式的提問。比如:描述一下你騎單車的時候,哪些是費的杠桿,哪些又是省力的杠桿?分子是在做永不停的運動嗎?這些與實際相關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的思考問題,可以有效地將所學過的物理知識與生活相聯系。
(3)知識應用類。物理知識和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聯系物理知識來解釋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現象,是提高學生分析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方法。
2.課堂提問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面向所有學生開展。 新課程是要求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所有學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設計的時候要面向所有學生開展。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下,一般教師只考慮到學生只要能把成績提高就行,主要目的是為了完成學校的升學指標。所以,很多教師忽略了成績差的學生。而新課程是要求要關系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做好培養優秀學生的同時要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以達到所有學生共同進步的目的。
(2)難易得當。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具有針對性,不能過于難也不能太容易。因為過于難的問題不但無法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還有可能會打擊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而太簡單的問題則不難促進學生的自主思考,無法起到提高學生的作用。由此可見,教師在對問題進行設計的時候要注意把控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選擇適合學生認識水平的題目。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今是執行素質教育的時代,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學生的壓力和負擔,增加教學的效果,是每一個教育者在實際的工作中都應該積極的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