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農村高中生作文尷尬現狀,分析了作文令人堪憂的成因,重點從師生轉變觀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等方面,探討如何才能提高農村高中生寫作能力。
【關鍵詞】農村高中生 作文 教師 教學
在教育教學不斷深化改革形勢下,語文教學將返“重頭戲”地位,作文教學相應成為“王中王”。學生作文水平高低可直接反映出其語文素養的優劣,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綜觀近幾年高考作文,考生普遍存在文筆差、看問題角度單一、積累少、邏輯思維欠缺等問題,而農村考生的作文存在這些問題更為嚴重,高考作文存在“城鄉差距”事實。
結合教學實際,農村高中生作文確實令人憂心,不可忽視。農村高中生作文何去何從,如何才能提高農村高中生的寫作能力,是值得農村高中語文教師研究的問題。
一、農村高中生作文的尷尬現狀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李白對蜀道難行的感慨,用之農村高中生對作文難寫的尷尬現狀是再恰當不過了。教師渾身解數、苦口婆心地“教”,學生啟而不發、學而不進,教師累死在講臺,學生困死在課堂,“教”與“學”結成了死結,學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平時作文,學生缺乏思考、難以成文、應付了事、草草收場;考場作文, 800字作文堪比“擠牙膏”,無耐之下或想到哪寫到哪,或套作成風,或干脆不寫,甚至字數成為了師生可憐的共同目標。即使寫作成文,多數也是內容空洞、結構混亂、語言貧乏、文理不通,慘不忍睹。
二、農村高中生作文尷尬現狀的成因
有果必有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農村高中生作文的尷尬現狀自有其深刻原因,主要體現在學生、教師兩個層面上。
1.學生層面。在農村高中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不可與城里相比,且受家庭教育、成長環境等因素影響,他們的見識、閱讀、思考會暫時落后——先天不足。升學高中,學科增多、時間緊張、思維轉變,這對本來基礎不扎實的他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加之他們往往會認為語文是學與不學一個樣的科目,忽視了厚積薄發、循序漸進,思想上作繭自縛——后天不良。“先天不足、后天不良”造成他們基礎知識薄弱,作文基本技能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產生作文恐懼心理,談“作”失色。
2.老師層面。面對農村高中生,教師容易得出“生源論”、“差生論”,殊不知這是有失公允的。不可否認,農村高中學生客觀上存在著“城鄉差距”,但教師潛意識地戴上有色眼鏡看問題,是武斷、片面之見,是不科學的。一味地埋怨,其實是沒有正視問題,沒有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問題,沒有挖掘農村高中生的優勢,缺乏“先天不足,后天補”的思想認識。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針,教師面對寫作水平差的農村學生聽之任之,主要表現在作文課堂教學隨意性較大、沒有耐性、缺乏教研創新動力、難以形成有序作文教學體系等。
三、應對尷尬現狀的積極措施
教師應該正視問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探索提高農村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
1.師生都要轉變陳舊觀念。教師是教學引導者,要轉變觀念,防止以偏概全,應理性地認識農村高中生存在主客觀優勢和劣勢。其實,農村高中生并非一無是處,他們更接近自然、更純樸、更吃得苦。許多在文學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古今中外文人,其作品的創作靈感、豐富題材、思想智慧等皆離不開“農村”二字,如古有杜甫,今有莫言,他們的絕唱關切民生,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同樣,土氣息,泥滋味正是農村高中生作文的一大財富。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農村高中生要轉變學習觀念,找回作文的興趣、信心是逐步提高作文能力的前提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要發揮作用,教師要通過作文教學引導學生轉變甘于現狀、惰于積累、“學與不學一個樣”的舊觀念,讓他們“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2.引導學生聽說讀寫。閱讀是寫作的重要基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聽、說、讀、寫,而農村高中生在這些方面都相對薄弱,亟需改變這種 “先天不足”之痛。對癥下藥,閱讀是良方,除閱讀教材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報刊及其他課外讀物,做到讀有所選、讀有所動、讀有所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課外閱讀計劃,做讀書筆記,摘記精彩詞句、文段,時常溫故知新,日積月累,必有長進。
閱讀不能只流于形式,制訂可操作性強、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評價機制,按計劃扎實做好指導、檢查、跟蹤。閱讀形式要多樣化,如課前五分鐘,讓學生上講臺分享新近的讀書內容、感受、收獲等,再如開展交流、討論、演講、辯論等課外讀書活動。
讀書活動要堅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以“聽、說、讀、寫”為評價依據,橫向到底、縱向到邊,提高閱讀興趣,無形之中夯實寫作基礎。
3.強化作文思維訓練。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可見作文思維之重要性,思之深遠,理之深刻,文之高明。農村高中生的語言、見識、思維、邏輯能力較差,缺乏寫作思維。作文要涉及到審題立意、布局謀篇、材料取舍、語言表達、思辨能力等,每個步驟都需要思維的參與,寫作思維是作文的關鍵。因此,教師要有計劃、分步驟地幫助農村高中生熟悉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的文體特征、創作思維,由淺到深、步步為營,培養學生不同文體的寫作思維。
在眾多文體寫作中,記敘文應是提高語言表達的基礎訓練,屬于基礎寫作思維訓練,是寫好其他文體作文的前提。面對農村高中生的諸多問題,教師需要先教會他們學會寫語言流暢、情感真實、主題鮮明的記敘文,形成基礎寫作思維,然后是議論文寫作思維,再之是散文寫作思維,至于小小說、雜文等其他文體的創作思維則不在高中生訓練范疇之內,可輕之略之。不同文體存在著不同的創作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文前對自己的思路進行好好整理,學會審題立意、構思選材、謀篇布局。
4.激發學生作文興趣。再差的學生也會有自己的閃光點,農村高中生多少會存在自卑感,總會覺得技不如人。他們需要教師的認可,那怕是一點點,一點點的認可有可能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甚至是改變他們的一生,“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的案例屢見不鮮。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農村高中生作文的亮點,牢記“一點點”的力量,多表揚,多鼓勵。
在課堂講解、作文批改、個別輔導等作文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勇”于發現挖掘學生優點,如作文批改時,學生作文只要有構思新穎、語言亮麗、內容豐富、情感真實、書寫工整、語句有一定哲理等的亮點,都應予以肯定、表揚,不忘加上批注,也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朗讀、發表班級博客、在學習園地張貼等形式展示學生佳作、亮點,讓學生獲得成功之悅。此外,教師如果能常寫“下水作文”、與學生分享自己發表過的文章,也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好辦法。
5.培養學生的批改能力。教師要大膽培養學生修改作文能力,教師“懶”起來,應學生“動”起來,學生只要知道怎樣改,就會知道怎樣寫。農村高中生學習依賴心理會較突出,教師要讓他們“動”起來,培養其批改作文能力,既可提高寫作能力,還可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溝通合作及表達交流能力。
教師可嘗試以下幾種批改方法:一是教師示范改,幫助學生掌握作文評分標準;二是師生討論改,引導學生進一步學會自改;三是學習小組互改,同小組學生共同討論、共同提高;四是學生互改,認識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五是學生自改,自我發現缺點,自我改進。
農村高中生不愛動筆,教師可要求他們每周寫一篇“隨筆”,隨心之作、隨心所欲,這樣可寫的事情便自然會很多。“隨筆”之作還可讓他們明白作文不是假大空的,也不是泛泛而談的,而是要寫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要我手寫我心,寫出喜悅、思念、憂傷、憤慨等人間真情。
總之,改變農村高中學生作文尷尬局面的方法應是多種多樣的,不可一概而論,更不可搞一刀切。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農村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教學方法,教師都可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