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形勢下,對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問題,需要做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據美學原則、運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學具有審美性,無疑是一種新的視角和新的努力,值得關注。
【關鍵詞】審美性 思想政治 教學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審美性,是指教師自覺地運用美的尺度去指導教學活動,一切教學行為滲透著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創造,使教學本身成為審美的對象,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欣賞美、體驗美,在學習知識、獲得能力的艱辛中始終伴隨著教學藝術美的享受,從而具有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讓思想政治教學具有審美性,這是教學藝術本身的要求,讓思想政治課具有審美性,也是時代的要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社會愈進步、文明愈發展,人們的愛美之心越強烈。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與日俱增,人們的物質財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應地必然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滿足和享受。這已成為我國人民普遍的社會心理,因此美早已從狹窄的藝術領域迅速地向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滲透。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對美的追求更為敏感、強烈和執著,他們不僅用美的標準選擇服飾和生活用品,欣賞美的藝術和體育比賽,而且以審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價值,自覺地參加各種審美、創美活動。青少年學生十分強烈地要求教師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藝術,他們渴望欣賞到教育美,在審美的氛圍中受到思想教育。這是當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課發展的一種趨勢。
現代的思想政治教學藝術也應該有美育的滲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內容同美的形式結合起來,具有審美性。如何使政治教學具有審美性呢?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學中要滲透美的內容和方法,必須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將這種特性變為教學藝術的特性。第一,形象性。美必須是人的意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動的、新穎的、獨特的,并且是對稱,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美就是社會生活中使人產生愉悅心情的感性形象。第二,情感性。美之動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動人心弦。社會美蘊含著歷史創造者的感情,藝術美更體現了藝術家的心靈感受,傾注了他們的愛憎之情,具有特別強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們感情上的波瀾。美的事物總能引起欣賞者感情上的共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創造性。美是人類對客觀世界改造的結果,人類自告別動物界以后,就不斷地進行著美的創造。任何美的勞動產品、社會現象、藝術作品都是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沒有人的創造,就不會有美,這不僅從歷史進程來看是如此,從具體事物來看也是如此。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科學、藝術的進步,人類的創造能力不斷提高,創造的領域不斷擴大,美的成果越來越豐富,美的程度越來越高級,足以使人們感到新奇、贊嘆和陶醉。第四,愉悅性。美的社會價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娛樂、陶冶人的性情,能給人以清新、向上、愉悅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堅持科學性、思想性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堅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與知識,感性與理性結合起來;堅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導行;堅持美的創造性,創造出獨特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形成別具一格的教學藝術和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
2.營造課堂教學的審美氛圍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美的因素,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展現美的內容和形式,營造出課堂教學的審美氛圍,讓學生感到美的氣息撲面而來,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堂導入有新意、有氣氛、有深度,不僅引起興趣,而且留下懸念;課堂結束語不僅概括性強,而且有知識情感上的升華,能掀起教學活動的高潮,對學生有極大的啟示和激勵作用;整個教學過程目的明確,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開合有度,使學生領悟到教學的節奏美和結構美。富有獨創性的板書、精美的教具(圖片、錄音、錄像)、生動的語言、巧妙的啟發式提問和質疑、少而精的論述和剖析、動靜相宜的體態、輕重起伏速度相宜的語調等等,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給他們帶來美的愉悅。概念的講解,原理的論證,理論的運用,都刻意求新,不僅選用新材料、新觀點、新信息,而且在方法上有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和新的設計,也可以讓學生耳目一新,體驗到美的存在。
3.提高教師的審美意識教學能否具有審美性,關鍵在教師。一方面,教師要把以美育德提高到教學原則的高度來認識,自覺地依照美的規律去指導教學活動,創造教學藝術,使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按照教學規律完成的有特定目的的活動,而且是立美、審美的過程。沒有教師的審美意識和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學的審美性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被審美和評價的客體。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學生的視野和評審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只是一個按部就班完成教學操作任務的教書匠,而應以為人師表、具有人格魅力的審美形象深印在學生心中。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風尚,具有廣博的知識,具有分析判斷、組織協調、自我調節等能力。
總之,教師在內在氣質和外表風度上,都應樹立令學生心悅誠服的、可親可敬的師表形象,從而產生美感。教師對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對于確立教育的審美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