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會直接影響物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對此,為保證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及其效果,本文從優選切入點和優選方式兩個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物理 課堂提問 切入點 方式
物理教師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既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會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否則,就可能造成學生思維的無所適從與學習的毫無趣味,因而降低教與學的效果。所以,教師在物理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有必要對課堂提問的切入點和方式選擇進行必要的研究,既保證提問的科學性,又保證提問的藝術性。
一、優選切入點,問在關鍵處
《莊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時,刀之所往,游刃有余,“莫不中音”,是因為他找到了解牛的良好切入點,“批大郤,道大窾”。物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也要找到這樣的切入點,如問題的重點、難點、疑點、關鍵點等或學生思維與認識的“憤”“悱”之處,適時提問即會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起到點撥、引導而致學生思維有茅塞頓開之用。例如,學習“聲音的特性”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選擇題目:“四個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內裝有水,水的高度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敲擊四個玻璃杯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這主要是研究聲音的( )。A.音調 B.振幅C.音色 D.響度”。這里,主要是研究聲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音色和響度,因而首先即可將B項排除。但在剩余的三個選項中,如果學生不能正確選出正確答案A項,即說明學生對該三個特征的理解存在問題,不透徹。這時,如果教師先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對此三者概念及影響因素作進一步的復習與理解,再行解決該問題,錯誤即可非常容易地避免。
新課伊始,教師通常會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對即將展開的學習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此即新課程導入。以提問之“石”激起學生求知之“浪”,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方式,它會使學生在迫切追尋答案的心理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升華和凝華”時,教師即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提問,“冰熔化,我們可以見到水;但冬日放在室外的冰塊,在不熔化的情況下卻會慢慢變小,最后消失。那么,冰塊去哪兒了呢?”這樣的問題切入,既與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又與教學內容直接相聯,非常易于學生后面的學習活動的開展。
二、優選方式,直指教學要點
物理課堂的提問方式有很多,例如對比式、列舉式、求同式、類比式、擴展式、伏筆式、分割式、設疑式等等。但方式選擇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就是適應學生認知規律,直指教學要點,放矢有“的”。這里,只述及我在教學中常用的三種。
1.激勵式。從名稱即可判斷出這種提問方式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故此方式多用于新課教學過程中。使用這種方式時,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處而設疑,在司空見慣卻又蘊含著物理學知識與現象中提出問題,在思維的慣性處拐彎引發學生的新觀點新看法,以引發學生思考、在懸念處探秘、在驚異中求知、在趣味中奮進。如提出問題時結合視頻觀看,會激發學生迅速積極地思考,效果極好。
2.啟發式。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或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疑難無法解決之時,教師即可給予學生以知識或方法的引導,引發學在新舊知識之間的溝通、聯想及至融會貫通,從而使學生在頓悟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正確的或者富有創意的解決方法。使用啟發式提問,教師要注意提問的程度,要重在以教師之“啟”引學生之“發”。換句話說,就是要啟而不露,引而不發,點到學生疑惑的關鍵點上,做點石成金之效。例如,教學“密度”時,教師可事先將用同樣材料包裹好的體積不一的數塊規則的鐵塊與鋁塊,展示給學生們看,詢問學生們如何判斷其各自的材質。結合學生們典型的“錯誤”回答,如用手掂或稱量來做判斷等,教師可將包裹材料打開,來驗證學生或正確或錯誤的回答,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能單憑質量或體積來判別究竟是哪種物體,而要討論二者之間的關系,用這一關系來區分物體;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測量各自的質量與體積,計算其比值(即密度),結合教材“一些固體的密度”表格得出該包裹內的金屬塊的材質。當然,最后不忘打開包裹進行必要的“眼見為實”的驗證。
3.層遞式。對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較為繁雜的問題,單刀直入、直指問題核心的講解所起到的效果往往難以盡如人意。原因在于,這種講解的想法是好的,但這種做法對于初中生來說是違背其認知規律的,因而把學生講得暈頭轉向、似懂非懂,自是應有之意。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講解必須像剝繭抽絲一般,由簡入繁,由易至難,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層層剖析,逐步向問題解決的廣度和深度掘進,最終達至問題解決的彼岸,并釋疑明理、舉一反三,深達融會貫通之效。
總之,初中物理課堂提問的設計與提出,大有其道。針對同一知識點或問題,提問設計的角度、方式采取上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所以,物理教師有必要針對各種具體的情形進行深入的研究。只有這樣,才會大面積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最終達至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桂玲.物理課堂提問的藝術[J].科學大眾.2012.
[2]邱紅.讓物理課堂提問走向有效[J].基礎教育參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