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支架式教學模式對英語教學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它包括搭建支架、設定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和效果評價五個環節。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五個環節來開展教學以此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模式 高中英語教學 支架式理論的應用
一、支架式教學的背景
隨著外語教學的不斷發展,“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傳統英語教學方式已經落伍。現代高中課堂教學應是知識輸入和輸出同時發生的過程。新課改后,教師逐漸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側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支架式教學模式吸引了很多教師的注意。它把教師的“教”當成“支架”,教師為學生在新舊知識間搭建“支架”,使學生通過“支架”構建新知識和經驗。當學生掌握和內化新知識并能動地運用這些新知識和經驗促進自身的發展時,教師就可以把“支架”撤了。
二、支架式教學的五大環節
1.搭建支架。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者應該根據頭腦中已儲存的知識來構建新知識和經驗。因此,教師講新課前,先讓學生復習舊知識,使學生在新舊知識間搭建一個支架。比如,教師教學生寫關于災難的作文,首先可以通過一些災難圖片或影像等引出主題;其次介紹各種災難的特征,最后選取某個特定的災難(如地震)的文章來指導學生們寫作。教師激活學生關于災難的相關背景知識,使學生產生興趣,然后再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2.設定情境。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一些與課程主題和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有利于學生在興趣中建構新知識。比如,講授Cultural Relics時,教師在導入文化遺產的概念前可以放一些文化遺產圖片,讓學生了解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之后根據學生的情況設問: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relic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學生回答后接著問We all know that cultural relics are very important, but some of them are lost, such as? 通過此問題引出一些遺失的文化遺產,其中一個就是與本單元相關的Amber Room。接著再問關于Amber Room的問題,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amber room? What does it look like? How was it made? What happened to it? Why do we need to search for it? 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帶入課本情境中。
3.獨立探索。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外部的信息主動進行選擇、處理和加工,以建立新知識和經驗。如在前面提到的Cultural Relics課文中,教師要提出關于文章內容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如跳讀、略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協作學習。課堂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學習者在課堂中需要與其他學生交流與合作,以提高對新事物的理解和建構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維、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即建構主義理論所倡導的協作學習。教師講完Cultural Relics文章后,可提出一些發散式問題,如:In our country the Old Summer Palace is also a famous cultural relic, but whether should it be rebuilt or not? Why?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各組的觀點,之后再各自發表看法。
5.效果評價。教師對學生協作學習進行評價是對學生負責任的表現。上節課講到的辯論話題,學生分組辯論后,教師對各小組進行評價,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學生之間也相互交流,對彼此的表現認真評價。
三、結語
支架式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它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對我國外語教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范琳,張其云.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改革的契合[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
[2]林躍武,胡勇.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學術月刊.2010.
[3]朱琳琳.關于支架式教學基本問題的探討[J].教育導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