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新穎的教學立意,賦予同樣的歷史事件不一樣的歷史意義,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和方向解讀歷史事物,突出歷史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是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關鍵字】立意 興趣 整合
目前的歷史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注重利用材料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然而,不管教師用怎樣的材料來創(chuàng)設情境,更多的都只是對教材內(nèi)容的解釋而非補充,學生上完一節(jié)課后還是只記得課本中的那些內(nèi)容,至于材料說了什么他們早就忘記了。如此情況之下,怎樣改變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立意!同樣的歷史知識,教師若能賦予不一樣的教學立意,一定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歷史課堂。
一堂課的教學立意的確定,不僅取決于本課的歷史內(nèi)容,更取決于這段內(nèi)容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作用和影響。例如,我在確立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課的教學立意的時候考慮到了這一事件對推動近代中國民主進程的影響,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立意定為“民主共和是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辛亥革命符合這一趨勢并最終取得成功”。一般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為了強調(diào)知識的完整性,在對這一事件進行評價的時候都強調(diào)一分為二,然而,細讀課本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對于這一事件是以肯定為主的,尤其肯定其在推翻封建政府,建立共和國這方面的進步意義。因此,教師完全沒有必要強調(diào)這一事件的失敗之處,只需點到即止。為了達到教學立意的效果我對本課內(nèi)容做了如下安排。
一、在前面幾課的內(nèi)容講解中不斷強調(diào)和突出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使學生意識到清政府已經(jīng)無藥可救了,革命是大勢所趨。
二、導入部分展示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成果(圖片)明確這一時期民主政治取代專制主義是必然趨勢。緊接著展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圖片,從中可以看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追求的就是自由、平等和民主。
三、以林覺民的《與妻書》切入正文內(nèi)容的學習,“是什么讓這個青年人放棄自己的生命和深愛的妻子投身革命?”展示反映這一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的圖片以及慈禧太后所說的“量中國之物力,給與國之歡心”。
四、在分析革命經(jīng)過的時候強調(diào)孫中山通過革命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結束了專制,確立了民主共和制。
五、在對辛亥革命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以往因為革命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了,因此說這場革命失敗了。教師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可課提供材料說明在袁世凱稱帝的時候遭到了人民的反對,而其原因就是因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場革命的話,孫中山卻是維護住了共和制度。“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若非要站在后人的立場去對這次革命進行批判,就未免有些缺少人情味了。而且從我個人的實踐來看,這樣去設計辛亥革命一課卻是更容易激起學生的民族和民主意識。
新的教學立意的確定可以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嘗試從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事件,亦更加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品質(zhì)的形成。若是沒有恰當而合適的教學立意,那么教師在課堂設計中使用再多的材料都只能是“無帥之兵”。教學立意要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在確定教學立意的過程中還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科學。歷史雖是一門人文性質(zhì)的學科,但其科學性是不可忽略的。錯誤的歷史知識的講授,錯誤的歷史觀念的灌輸,錯誤的歷史方法的傳達,會對一個學生,乃至一代人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注重教學立意,并不是追求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更好地認識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因此,對于教學立意的確定,教師務必要做到“科學”,不能違背基本的史實和唯物主義評價事物的基本方法等。教師對教學立意的確定必須抱著科學謹慎的態(tài)度。
二是要鮮明。教學立意必須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學內(nèi)容的主干知識或者重難點,表明教師的立場,給學生眼前一亮的第一感覺,吸引學生的眼球。
三是要深刻。教學立意要能夠透過事物現(xiàn)象,反映事物的深刻本質(zhì),對歷史事物的認識不局限于表面。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思考。
四是要有時代感。教學立意要富有時代氣息,反映一些時代熱點問題,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以史為鑒”的內(nèi)涵,體現(xiàn)歷史知識的現(xiàn)代氣息。
五是要新穎。吸引學生興趣是確定教學立意不可忽略的要素之一,若是“炒冷飯”高中學生一定是不感興趣的,要讓學生覺得高中歷史和初中歷史是不一樣的,他們能夠從同樣的歷史事件中學到不一樣的知識,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六是要整合。 教師在確定教學立意的時候最好能夠將單元內(nèi)容做一個總體的整合,從而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以時間為線索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以及歷史事件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綜上所述,從初中到高中很多知識都是重復的,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并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現(xiàn)實作用,關鍵在于教師對課堂的教學設計。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入新元素,并將所有的資源進行整合,確立有高度、有意義的教學立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歷史學習進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