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轉化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實踐,是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工作,也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實效性的重要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將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轉化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實踐,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在二十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筆者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
一、明確進行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方向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有自己的“語文教育理論體系”和“學校語文知識體系”。一位語文界的專家曾說:“語文教學的效率問題表現在教學上,而根子往往在對語文的準確、深人的理解上”。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依據新課標、教材,從“語文的立場”和“語文的方向”的角度設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之前,必須依據課程標準、年段要求,認真、深人研究學生實際,要深入鉆研文本,與文本和作者對話,要根據新課標的學段教學特點,學生哪些容易接受、學生會遇到什么困難、學生會對哪些感興趣、哪些環節適合什么學習方法來實現、哪些地方可以拓展延伸、哪些還要通過作業來補救。只有真正做到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真正體現因學定教,才能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二、找準衡量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標桿
語文課堂高效,最根本的是要先找準有效課堂的標桿是什么?衡量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就教學本身而言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方法上,看學生怎么學、會不會學;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生的進步不能僅限于知識的掌握,還要靠個性化的思維過程。其實,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沉淀下來的不僅是一種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精神。
三、探究實施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體現在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更多體現在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調控和學生學習的創新上。如何將教師的課堂激情激發為學生的全面參與熱情,如何處理一節課堂的“起、承、轉、合”,則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實際,靈活地對教材進行處理,設計富有情趣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全面的語文實踐,即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興趣的培養。運用講授引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成為與教材、教師、學生進行平等對話的主角;輔以教師藝術的提問、恰當的點評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當然根據不同類型的教材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善于抓住關鍵:識字與寫字重在美育的熏陶和習慣的培養、閱讀教學重在情感的激發和拓展延伸、寫作教學重在生活的積累和準確的表述。總之,語文教學既要注重知識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對學生思想的教育;既不能使工具性萎縮,又不能使人文教育空洞。
四、提供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必要保障
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在課堂中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思的使命留給學生,提倡真正的教學民主,從而使師生的交流平等、積極、和諧、有效,要對學生進行藝術的點撥與激勵性的評價。有效的教學的評價標準不僅要看教師的教學行為,而更重要的是看在一段教學以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
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興趣和成績是很重要的兩個維度,有效課堂評價會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和學習成績的提高, 當然及時評價也起著很大作用。它能夠促進有效的課堂生成,贊賞或批評,能促進情感的生成;點撥,能促進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當學生茫無頭緒時,能找到思路;當學生沒有信心時,能重新喚起力量;當個別學生回答中的創造,轉變為全班同學的財富;當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在老師的關注下保持進步并得以發展;當學生自己明白錯誤,并及時改正;當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我們要善于用贊美的語言激勵學生,要善于用委婉的語言批評學生,要善于用形象的語言啟迪學生打開思路。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語文成功的愉悅,萌發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有效的因素也有很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提高我們的專業素養,要對課堂教學的無效低效行為表現進行梳理,采取有針對性的校正措施,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來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喻喜先.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教師. 2011(18).
[2]楊朝考.淺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需要轉變的幾個觀念[J].中學教學參考.2011(22).
[3]王艷紅.關于西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三點思考[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07).
[4]蘇運華.淺議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資源綜合利用的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