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主渠道。化學課堂教學應該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學生介紹化學與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等各方面的聯系,讓學生了解化學就在實際生活中,讓學生了解,掌握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化學教學應該根據學科特點,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發揮實驗教學優勢,注重創新教育,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面向全體 創造力 化學課堂
在化學教學中,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過分注重化學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使教學成了傳授知識的一種工具。而在當今信息時代,特別是知識經濟的臨近,更要求人才具備創新、創造精神。這就要求教育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化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主渠道。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化學教學應該根據學科特點,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發揮實驗教學優勢,注重創新教育,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面向全體,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素質
創新思維主要包含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創新思維中的邏輯思維又主要包含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在日常化學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創設匹配的問題情境,指導學生進行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訓練,學生就能夠顯著提高頓悟機率,增強創新能力。一切新生事物均孕育于舊的事物之中,創新可以看成是在事物的某個層面上,在事物性質顯現的不同側面上實現了某種新的聯系,所以,我們要實現創新有必要對事物的結構和性質進行多層次、多側面的發散思維訓練,如對硫酸可以作如下思維發散訓練:
1.從元素種類的原子數量的角度來說,一個硫酸分子中有氫元素的二個原子,硫元素的一個硫原子的氧元素的四個氧原子。
2.從硫酸實際存在的結構粒子種類來說,硫酸中有氫離子、硫酸根離子的硫酸分子。
3.從物理性質角度來看,硫酸具有無色、大密度高沸點等性質。
4.從化學性質的角度而言,硫酸可表現酸性、強氧化性、脫水性等性質。
二、注重實驗教學,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化學教學離不開化學實驗,這已成為廣大化學教師的共識,化學實驗現象,有聲、色、形、味、光、熱,豐富多變,可以全方位刺激大腦,促進學生智力開發。根據當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學條件現狀和學生素質等現實與特點,在化學教學中應首先注重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培養,從而促進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上,注重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因為發散思維活動包含著觀察抽象及遷移思維因素,其中觀察是基礎,在敏銳準確觀察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篩選、概括、推理及遷移等抽象思維活動達到正確的發散目的。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按照這個規律處理教材、安排實驗,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但目前仍有許多化學教學還不能全面認識到化學實驗的教學功能,很多教師仍停留在用化學實驗創造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難點等低層次上,而根據教學需要改進一些實驗的常規操作方法,則能起到上述目的。如講金屬鎂的化學性質時,演示鎂帶在空氣中劇烈燃燒,并發出耀眼的白光,學生們就會感到新奇而興奮。此時就可適時提問,怎樣才能使燃燒的鎂帶火光熄滅等問題。
三、深入生活,用活生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釋社會現象
化學課堂教學應該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學生介紹化學與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等各方面的聯系,讓學生了解化學就在實際生活中,讓學生了解,掌握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例如在介紹鐵的氧化時,可以把生活中用菜刀切菜忘了擦,為什么菜刀會生銹這個問題提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再在講二氧化碳的性質時,聯想各種火災事故,要求學生設計幾種滅火方案。講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時,可取兩支燒瓶,一支收集滿二氧化碳,一支空的,分別插入酒精溫度計,使兩支燒瓶水平放置,中間吊一個大燈泡,要求燈光距離兩支燒瓶各20cm,一段時間,就可發現兩支燒瓶的溫度變化,由此做引發先思考當今日益嚴重的地球變暖現象,引發學生了解人口增長、森林減少等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危害,把這些生活素材引入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四、應用先進教學手段展開課堂教學,激發活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在化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利用計算機模擬化學實驗不但可以減少藥品的消耗,而且安全可靠,預防意外危險,而且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很濃。例如學生可以坐在計算機前操作鍵盤,移動鼠標,使用燒杯、試管、添加試劑,物質的分解、合成、各類物質之間的反應均在顯示器上顯示,有聲、有色,形象生動,可以模擬那些強酸、強堿、劇毒藥品的實驗。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我們只有把教學看作是啟迪學生的智慧,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才能培養出跨世紀的創造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麗艷,邢鳳蘭,宋波,隋國哲.開放實驗對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研究[J].化工時刊.2011.
[2]邱曉航.基礎化學實驗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討[J].實驗室科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