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基本條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關鍵字】課堂教學 教學有效性
有這么一則笑話,很能說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聯合利華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發現常常會有盒子里沒裝入香皂。他們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后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空的香皂盒。博士后組建了一個十幾人的科研攻關小組,綜合采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花了幾十萬,成功解決了問題。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并且驅動一只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中國南方有個鄉鎮企業也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老板發現這個問題后大為光火,找了個小工來說:你給我把這個搞定,不然炒了你。小工很快想出了辦法:他花了90塊錢在生產線旁邊放了臺風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一堂課的好壞,不在于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多么華麗,多么巧妙,也不在于教師用了多少先進的教學手段,而要看學生的疑問有沒有解決,學生收獲了多少。笑話中的博士后和小工都解決了生產線缺陷的問題,他們的方法都有效果,但顯然小工更有效率,處理得更有智慧。為什么很多教師覺得教得很累,很多學生覺得學得很苦,主要是課堂教學的效率不高。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進行學情分析。正所謂對癥下藥,看病的時候,醫生先要望聞問切,知道病人的病癥所在,才能開出最有效的藥。同樣,教師要知道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況,知識基礎,找到學生的最佳發展區,才能設計符合學情的教學過程,解決學生的疑問,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注重教學環節的流暢進行,做到環環相扣,有針對性。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使各個環節過渡自然,教學思路清晰。教師教的思路清晰了,學生學的思路也會清晰,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創設與生活相近的情境,還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更有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注重提問的技巧,科學地提問。問題簡明,清晰,能幫助學生很快地進入思考狀態,引導他快速地從腦海中檢索相應的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問題設計力求由前面的知識自然引出,追問式的提問有利于保持學生思維的延續性,也能將各個知識串聯起來。許多科學家都有這樣一個共識: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難。但需要指出的是,科學家們說的問題指的是能作為科學探究起點,能為科學研究指明方向的科學問題。在觀察中隨意地提出一個問題并不難,一個小孩子也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是出于好奇和無知,并不能成為探究的起點。以“為什么衣服在太陽底下曬,干得比較快?”為例,這種問題對于引起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有一定的作用,但這是一種由觀察現象的描述再加上一個問號而形成的簡單問題,它僅表達了對現象的好奇和疑惑,并沒有為學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大部分學生既渴望知道答案,又茫然不知所措,剛被激發的積極性很快就會消散。教師如何及時地把簡單問題過渡到科學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這就需要將簡單問題指向已有的理論知識,使問題從現象的描述觸及現象的本質,將完全無知的問題轉化為有所知又有所不知的問題。如把“為什么衣服在太陽底下曬,干得比較快?”這個問題過渡到“液體蒸發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關?”這個問題直接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相聯系,給學生指出了問題研究的切入點,但又需要通過緊張的智力活動和科學探究才能得到結果。這樣既能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積極思考。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表現反饋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要及時掌握這種反饋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步驟來適應學生更好地學,而不是讓學生調整更好地適應老師更好地教。不然會造成課堂虛假活躍,學生的學習效率其實很低。學生如果不能回答出教師的提問,教師就要減慢教學速度,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爭取先將這個問題解決。但要注意的是,在關注個別學生的課堂表現的同時,應優先考慮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對個別問題解釋得過多,導致后面的時間不夠,降低了其他學生的效率,也是不可取的。另外,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個別回答有困難的,可以換成齊答,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可以換成小組討論。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只有正視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課前認真備課,課上大膽創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才能用教師的辛苦換得學生的輕松,從而提高每一堂課的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應向東,葉建柱.論科學探究教學與科學精神教育——兼論物理探究式教學[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08).
[2]趙勇.淺談如何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下). 2013(04).
[3]柯立賢.淺談如何進行有效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J].學周刊. 2011(26).
[4]王淑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淺探[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