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專業學校舞蹈教學必須重視基本能力訓練和技巧訓練。舞蹈教師應根據學情、培養目標和就業需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使其掌握熟練的技能技巧。
【關鍵詞】舞蹈教學 基本能力 技巧訓練
基本能力訓練與技巧訓練是對舞蹈練習者的身體進行訓練的兩個必要的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發展與提高。兩者緊密聯系。技巧訓練又可分為:單一技巧的訓練、組合中技巧的運用以及掌握連續的技巧動作等步驟。
具有扎實的基本能力是獲得高超技巧的保證,但具備了基本能力并不一定就能順利地完成各種技巧。其原因也可以是在基本能力訓練中練得不扎實或練死了。但這不是唯一的障礙,因為完成技巧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基本能力,還需要其他因素。掌握技巧至少需要三個基本因素:一是扎實的基本能力;二是正確的方法;三是在正確方法指導下的刻苦實踐。
當完成了基本訓練階段進入掌握技巧階段時,由于技巧的需要而對身體某一部位的基本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如在完成跳與轉的動作時,需要后背有較強的控制能力。而這種能力在基本訓練時如未能完全達到,則在技巧訓練階段需要繼續提高某些在基礎階段訓練不足的能力,使其達到能完成技巧的水平。可見,技巧訓練階段與基礎訓練階段是不能決然分割的。如果在進入技巧訓練階段把基本功訓練看作是活動肌肉的過程,那就很不恰當了。技巧訓練階段對基本能力的要求應更嚴格。當然,在技巧階段,基本能力練習的時間是需要酌情減少的。
掌握好技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要有科學的指導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法兒”。每一個技巧動作的完成都有它的訣竅。這包括在完成某一技巧動作時,身體各部分相互配合及身體各部分所負擔的力度強弱等。只有準確地掌握了使用身體力量與協作身體各部分的動作的正確方法之后,才能順利地完成技巧動作。在技巧訓練時切忌不講方法地使猛勁、拙勁,要使“巧”勁。所謂“巧”勁也就是掌握動作的“法兒”。
正確方法的掌握需要充足的時間,這是訓練的保證,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長。有的教師在這方面往往操之過急,要求學生在短期內完成對某些技巧的掌握。這種急于求成的教學思想是應該避免的。一定要給學生以足夠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會方法、運用方法,達到運用自如的境界。只有正確的方法和刻苦的實踐才能使技巧逐步提高。
各類技巧都有它們的共同性與特殊性。許多同一類技巧基本方法是共同的,如“彈跳”,有好的起“法兒”才有好的跳躍;有好的蹲才有柔韌的落“法兒”。“轉”要求有準確的重心控制及恰當的旋轉的動力,“翻身”的要求要挑胯、敞胸,上身控制在固定的高度等。正因為它們的基本規律相同,因此,一旦通過某一技巧的訓練而掌握了基本規律后,再學習其他同類技巧時就能迎刃而解了。若能夠很好地完成“跨腿轉”,再練“掖腿轉”“后腿轉”等就容易掌握多了。可見,掌握了這種共同規律,就能事半功倍,一通百通。
進行各類技巧練習時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要從某一類技巧中隨便抽出一些動作進行練習。應該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形,逐步訓練。這樣才能有效地掌握技巧規律。例如訓練“跳的技巧”時,則應要求學生從小跳、中跳、大跳漸次訓練。這不僅是因為它們是由簡到繁的訓練步驟,同時也是訓練彈跳能力的階梯。訓練轉時,則宜先從基本轉(跨轉、掖轉)開始,逐步過渡到繁難變形的轉(如斜海轉、探海轉、掀身控海轉)。
必須從一開始進行技巧訓練時就嚴格地要求學生,才能防止學生在練習時養成各種不良習慣。以跳躍為例,跳時上身過分用力極緊張難看的形象,若不及時指出糾正,將來在大跳中也必然產生同樣問題。又如開始訓練轉時,有人在轉之前加上一個回“法兒”(如向左轉時,身體先向右擰一下),這種加“法兒”是要不得的,若不立即糾正,以后每轉都會先加回“法兒”,不然就無旋轉了,形成了動作定式,再糾正就異常困難了。一絲不茍、嚴格要求,必須始終貫徹在整個技巧訓練中。
必須要強調的是,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很高,但由于專業不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應有所差別。舞蹈老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專業發展需要和學生的認知情況,從基本技能抓起,從學法指導上做起,既不能把培養目標定位為舞蹈演員,一味地提高訓練難度,使學生倍感身心疲勞;也不能脫離專業實際,把舞蹈課上成體育課,使學生覺得淡如清水,繼而產生倦怠心理。一般來說,中專生學習舞蹈的興趣是濃厚的,但有不少學生的心理動機出自于娛樂和交際。為了使其興趣動機得到持續性的保持和鞏固,我們必須要在技能、技巧訓練中和專業建設、就業需求結合起來。例如:舞蹈是幼師專業學生非常喜歡和重視的專業技能課,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要突出幼兒舞蹈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加強基訓之外,還要指導學生花大精力學習幼兒舞蹈的設計、編排,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將來的工作。
參考文獻:
[1]林燕妮,李文運.論中國民間舞蹈教學的技巧訓練[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
[2]謝瓊.幼兒教師舞蹈技能訓練[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