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語言表達能力,常常有人認為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語文學科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實則不然,《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交流、合作意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但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不是一節課就能培養和訓練出來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訓練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語言表達 能力培養訓練
一、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平等、寬松的說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消除想說又不敢說,說話時緊張的心理障礙,就需要將課堂營造成為一個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只有讓學生敢于大膽站起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才能逐步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如何來營造這樣一個氛圍呢?我認為應該是教師對學生一定程度上的肯定、賞識、鼓勵,這樣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覺得會不負所望,才會積極地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角度才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懼怕的心理。因此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搭建自由交流的平臺,使孩子們樂學、渴學、會學、會說、敢說,是我在課堂中一直所努力的目標。
學習離不開興趣,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成為課堂的主導,就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利用多種手段、不同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中融入故事、兒歌、擂臺賽等等方法。另外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語言方式,提示問題語氣上要具有協商、誘導性。比如:“你來說一說你是如何做的好嗎?”“我們來共同探究吧!”這樣使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成為朋友、平等互助的關系,讓學生不再緊張、不再膽怯,愿意勇敢地提出問題和發表意見。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邏輯性很強,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都很難說出它的算理算法,但不管如何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只要在教學時注意形象化、直觀化就能使學生比較容易對算理算法進行描述。比如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八路公交車上原來有12名乘客,到站下車4名,上車有3名,現在車上有多少名乘客?這道題如果讓一年級的學生解答,大多數學生會很正確地列式解答出來,但如果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做,就會很少有學生敢說并說出算理來,這時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同學們想一想在和爸爸媽媽坐車時上車的人應該是多了還是少了,下車之后又是多了還是少了。”這樣的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坐車時所經歷的,就能夠聯系實際去思考,“下車就是少了應該是減法,上車就是多了應該是加法。”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并且還能夠很完整地表達出來。由此可見這樣的數學知識如果從實際出發就能讓學生借助生活經歷來理解數學知識,準確表達自己的思路,從而可以促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借助動手操作訓練學生數學口語表達能力
數學不像語文,它要求用詞準確、簡練、邏輯性強,是對學生思維發展的體現。而動手操作是學生大腦和動手的協同活動,在動手中拓展思維,思維又需要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動手操作是訓練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之一。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節課中,如果讓學生看圖形說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大多數學生并不會說,因為抽象的觀察并不能使其正確理解,所以并不能表達出來。如果讓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觀察,他們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就能夠說出:“沿著一條對稱軸對折,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當然這個過程還需教師的引導,引導學生完整地表達。
三、在合作交流中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是鍛練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這既能外顯學生的解題思路,又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數學語言表達鍛練的機會,更能通過交流、討論相互促進。學生為了表達自己和本組的意見會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而班級中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帶動下逐步學會語言表達,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數學語言表達是交流數學知識及其應用的工具。對于啟發學生想象、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上起著主導作用。
在教學中,我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表達。如果學生能在課堂上聽清楚老師的提問、講解,那么必定會由“會聽”轉變到“會說”。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教師要善于抓住關鍵點,問在該問處,問在當問處,問在關鍵處。當然學生表述數學語言時需要規范性,不能沒頭沒腦地開口就說,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一定的問題規定一些固定的回答格式。如:“我根據什么知道了什么”“我是這樣想的”“我是這樣思考的”“我認為”“因為什么,所以什么”等等,這樣的表述會使人感到觀點明確,分析透徹,思路清晣,理由充分,值得信服。如果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不能夠準確用詞或是不能夠完整地表述時我會適時加以提示修正,讓學生在老師的修正中感受到數學語言表述的嚴密性,長此以往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自然會提高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