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底,我采訪了一位擁有英國芳香治療師執照的女性。采訪在河邊的一個小咖啡館里進行,當天的天氣特別好,氣氛十分融洽。采訪剛開始時,我以為這會是一場非常風花雪月的對話,主題應該圍繞著女人香啊、美人如花啊之類的詩意趣聞,然后扯扯生活,互相倒一倒雞湯。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再告別,結束情趣高雅的一天。而我會回家,興致勃勃地寫出一篇內心生活的“分泌物”,想著要把“和光同塵”這個形容詞用在最顯眼的位置。
但是——你們一定看出來了,我真正想說的是“但是”——這位芳香治療師并不是一位端坐在空中花園里整日玩香的小女人。在父親去世后她接手了他創辦的化工廠,但卻對專業知識和技術一竅不通。后來,她和妹妹兩個人在暴雨夜里步行去黑漆漆的工廠開閘放水,曾經擺平過來廠子里鬧事的人,也曾經在陌生的城市里舉著輸液瓶坐出租車出現在招標會上,就為了贏得寶貴的一張訂單。
她的人生真的沒有芳香精油那么輕盈飄逸,我現在想起那個采訪的下午,最先印入腦海的是她咬唇含淚靜默不語的模樣。
她后來講,是精油陪伴她走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候,因為她誰都不想靠,誰也靠不住,唯一的慰藉就是精油。這是她疲憊生活里旁逸斜出的一朵花,與她的生命交織在一起。
我覺得我和她完全不在一個對話層面上,我根本沒有經歷過這么多生活里的痛。而與她的柔韌與堅強相比,我也不認為我歷次的那些自詡的“人生新起點”“重新再出發”有任何實際效果——萬一我只是原地踏步呢?
英國著名推理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寫過一本散文游記叫《告訴我,你怎樣去生活》,而這個名字所呈現的,真是個難上加難的問題。6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很多人都在心底問了自己類似的問題。生活一下子充滿不確定性,告訴我,我該怎樣去生活?
我有一個熱愛拽大詞的臭毛病,一不注意就會開始在文章里用上“時代”“人生”“洪流”,但在面對具體而微的問題時,最不需要的就是大詞,更不需要的是大而無當的形容詞。就好比在生活中迎難而上的次數多了,應對方式自然會回歸到簡單的低頭吃飯,抬頭看路。改變迎面而來,最先鎮定下來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于是我們看到那么多普通的媽媽和妻子,在簡陋的灶臺邊煮飯燒菜哄孩子,默默吃飯,默默挺過每一天。
從來就沒有什么睜開眼睛便改頭換面的人生大飛躍,只有明天。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