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泰山南極科考站成立,以及雪龍號南極科考船屢創奇跡,我國的南極科考水平又跨上了一個新臺階。拋開那些復雜的科考任務不談,即使是科考隊員的日常生活,也充滿了科技的元素。他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
南極考察隊員如何儲存食物
在寸草不生的南極,糧食和蔬菜無法批量生產,也不能隨意捕殺野生動物,所以,考察隊員的所有食品都必須從其他地方運來。在南極的夏天,各國都會通過破冰船和飛機對自己的考察站進行食品補給。對于雪龍號來說,每次出發前都要帶上充足的食物和淡水,以備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在夏天以外的季節,一般是不會有補給的。這個時候,蔬菜的儲存和生產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現在主要運用的方法有三種:一是運用各種技術手段盡量延長新鮮蔬菜的保鮮時間。在嚴格控制溫度和濕度的保溫箱中,一些比較容易保存的蔬菜可以儲存半年以上,如土豆、胡蘿卜等塊莖類作物。二是隨著蔬菜加工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鮮蔬菜可以脫水保存,既能保留營養和口味,又方便儲存和運輸。三是可以在溫室內種植一些蔬菜,比如中國的幾個南極考察站可以在保溫箱內發豆芽,還能無土栽培豌豆苗、蘿卜苗和蕎麥苗,既美化了環境,又改善了生活。
在南極,雞蛋的保存方式是很有趣的。在低溫的環境中,蛋黃密度會增大,若把雞蛋長時間靜置在一個地方,蛋黃就會下沉,貼在雞蛋下面的蛋殼上,造成蛋黃與蛋殼的粘連,雞蛋就會變質。為了給雞蛋保鮮,考察隊員每隔幾天就要把整箱的雞蛋顛倒過來,稱為“倒蚤”,避免蛋黃粘殼。這樣,就可以保證考察隊員有新鮮雞蛋吃了。
雪龍號上如何取暖
關于南極考察站的保溫問題,已經有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各國考察站上進行了應用。通常南極考察站的墻板內外兩側都是堅固耐寒的合成銅板,中間夾上保溫層,像一個“夾心餅干”。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阻礙熱傳遞,保持室內溫度,并抵御南極的狂風。在室內取暖設備上,我國南極考察站一般裝配的是電暖爐
然而雪龍號不是南極考察站,它的構造不可能與考察站相同。那么,取暖的問題如何解決呢?原來,雪龍號上裝配了一批“極地電器”,其中用于取暖的就是“極地空調”了。它的原理與普通空調類似,但是要面對嚴寒氣候,它在技術上的要求更高。不僅包括對制熱設備的高要求,還要具備在超低溫情況下正常運行的能力。此外,由于南極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這些空調還必須要具備綠色環保的性能。據工作人員反映,“電暖爐制熱效率較慢,而空調就好多了”。然而,這畢竟是極地空調初次投入使用,在性能上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在南被如何發電
在南極,電能就是生命。一旦出現電力中斷,會給南極科考隊員的生命安全造成難以估量的嚴重后果。在南極,各個考察站都裝配了多個發電站,輪流發電和檢修,其主要的燃料是石油制品。同時,這些發電站都有很高的技術要求。
雪龍號上也有獨立的發電站。順著生活區甲板上窄窄的樓梯往下走,穿過管線密布的長走廊,就到了船尾的機艙。在這里,就是雪龍號的“心臟”所在了。不同于甲板上的嚴寒,這里有著30~50℃的高溫,高速運轉的發電機組能夠為這個兩萬噸級巨輪提供動力,并支持船員的各種生活和科考需求。這個發電系統也是以油料為“食物”的。雪龍號輪機部的船員需要24小時輪流在機艙內值班,每隔45分鐘就要去檢查各個設備的運行狀態,最大限度地預防事故的發生。
雪龍號目前只有一套發電機組,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人力監控,這與很多發達國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在這次南極考察任務結束后,科學家將對雪龍號的機艙進行更新改造,增加一套備用發電系統,同時讓系統的運行更加自動化,由電子監控設備替代人力值班。另外,由于燃油會造成較嚴重的污染,如何利用南極地區的狂風進行風力發電,是科學家正在著力研究的重要課題。一旦取得成果,無論是南極科考船還是考察站,都將用上更加穩定、清潔、綠色的能源。
(責編 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