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還未到時,一座出現在西安某酒店內的微縮景觀已經在傳遞“圣誕節就要來了”的訊息。
那是由巧克力制成的縮小版兵馬俑一號坑,卻并非簡單地“復制”,吸引人們目光的除了壯觀,還在于每一個秦俑都戴著一頂圣誕帽。在一些相關的新聞報道中,“巧克力圣誕秦俑軍團呼喚人們勿忘關注傳統節日”成為了主題。
據說,酒店的餅房師傅們覺得“很多市民現在盲目地熱衷于過西方的圣誕節,卻丟掉了自己的傳統文化,這讓人很痛心和遺憾,”因此他們才發愿打造出這樣一份作品,希望提醒人們“應該將我國幾千年厚重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傳承發展”。
那么問題來了,洋節和中國傳統節日如何會被置于取舍、爭位的關系中?
過別人的節,娛自己的樂
有關應不應該過洋節日的爭論,幾乎每年萬圣節、圣誕節、情人節前后都會出現。
在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看來,“一到中國人蜂擁過圣誕的時候,人們就會產生一些憂慮。引發憂慮的根源在于中國人怕年輕一代對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喪失熱情,忘記了自己文化的根基”。面對洋節日引發的越來越熱鬧的狂歡景象以及越來越多“沖上前”的年輕人,不支持者往往正是帶著這樣的憂慮。
但有趣的是,同樣身為舶來洋節日,母親節、父親節卻從未遭遇質疑,原因恐怕并不難猜:這樣的節日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是有所契合的。而對時下許多年輕人來說,在母親節、父親節那一天給父母打個電話、送一份禮物也不是稀奇的事,不過是因為少了外在的狂歡包裝,看起來似乎不如圣誕節之類的受寵。
實際上,就算沒有特定的節日,孩子們也會給父母送禮物、常常打電話,只不過節日的存在為做這些事情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理由。就像小時候未曾流行母親節時,三八節就是給媽媽買一枝康乃馨的理由所在。
從這個角度理解,那些帶來狂歡景象的洋節便不再有“威脅”之錯了,因為它們不過都是一個“理由”,何況人們也沒有因為它們的存在就忘記了中秋團圓、清明祭祖等等。
倒不如將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狂歡的洋節做個對比。
比如七夕與情人節。提起七夕,大家都知道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傳說中的鵲橋相會也只能在傳說中待著,然后便沒了然后,地上的人們始終只能做無趣的“圍觀者”。而情人節從一開始,便是實實在在用花、巧克力以及各種禮物“堆砌”愛意的存在,是每一個有愛的人都得以參與的存在。
一靜一動,一個圍觀一個參與便是它們最大的區別。有人這樣總結道:“中國傳統節日是個名詞,通常嚴肅、莊重;洋節日則是個動詞,代表互動、好玩兒。”因此,哪個更能吸引人們尤其是為年輕人所向,不言自明。
至于文化“入侵”,在萬圣節扮鬼臉要糖果、圣誕節大呼“Merry"Christmas”的年輕人,恐怕并沒有多少真的了解為什么要要糖、圣誕是為誰而過,倒是出現在圣誕前夜——平安夜里的那個取義“平平安安”的大紅蘋果,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圣誕禮物。
人們并不在乎那是誰的節日,人們只需要一個輕松玩耍的理由。對更小的孩子來說,唯一的擔心恐怕只是家里沒有煙囪,圣誕老爺爺該怎么進來送禮物。
商業的盛宴
與狂歡熱度互推互助的,是越來越成熟的節日商業運作。因有萬圣節游行而漲價的樂園門票,價高卻仍被預約、排隊的圣誕大餐,情人節奔走在送花途中的店小二們,都是洋節升溫的見證者與推動者。
需要禮物、需要玩樂、需要聚餐,洋節的外向性、分享性注定它們更容易進行商業化運作,何況還有許多西方的成熟模式可以借鑒。而對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來說,比如春節,盡管同樣有聚餐的需求,選擇在外聚餐的人們也逐漸多了起來,但卻常是排除外人打擾的內向式的:一家人坐在一起,邊吃飯邊看春晚足矣。
細細數來,如此“飲食化”的傳統節日并不少,對年輕人來說,總是多了些無趣。何況在物質生活豐足的當下,吃一頓好的早已不是值得人翹首以盼的大事。那個節會不會放假反倒才是關注點所在。
所謂中國傳統節日的冷局面,其實是被諸多因素影響的,而并非因為有了洋節才如此。
比起一味地擔憂,倒不如看看近些年越來越火的七夕節。當被商家尋覓到“中國情人節”的爆點后,七夕的熱度便直線上升了。由此帶來的自然是更多的關注,七夕“乞巧”的風俗便也“重現江湖”為人所知了。
如此看來,與其愁苦或抵制洋節的興盛,不如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從老書本上“扯”下來,找尋到更有參與度、更符合現代人所好的“營銷”方式恐怕才是真正應該面對的議題。
一個恰當的噱頭往往有著不可低估的力量。要知道,給巧克力秦俑戴圣誕帽未必就不是酒店的圣誕營銷預熱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