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半年來,“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全球圍繞中國經濟關注的重點。一帶,即“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這兩個“一”組成的新名詞,被認為是中國對外開放的“2.0版”,是新時期對外開放的大戰略,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模式。
“一帶一路”
2013年9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倡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個月后,習近平訪問東盟,提出要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總原則是,圍繞“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展開,中國與歐亞國家加強協商制定合作規劃,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互聯互通,提高雙方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等。
而對于“海上絲綢之路”,新領導人秉承了古絲綢之路的友好理念,提出“2+7”合作框架,要打造一條新路。它強調加強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非洲的聯系,打造一個由港口城市構成的網絡。
“‘一帶一路’被提到戰略高度,這實際上是中國全面開放戰略的需要。”國家發改委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兩大洲的紐帶,中國東部沿海連接著太平洋,一直向西越過中亞到達歐洲,因此又是兩大洋的紐帶。而海上絲綢之路,從東亞到南亞,則連接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有國外專家表示,中國正在經歷“鄧小平時代2.0版”。對于通過大膽創新的方式調整全球姿態,中國的新領導班子抱有相當樂觀的態度,而其中關鍵的要素就是通過對外合作打造一個經濟體系。復興一陸一海這兩條古老的“絲綢之路”無疑就體現了這種創新手段。
“一帶一路”既使中國形成東西聯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也可能成為亞洲整體振興的兩大翅膀,有利于改善區域內和有關國家的經濟營商環境,促進區域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內陸國家和各國邊遠地區的開發,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助于連接東亞、東南亞、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更遠的歐亞地區。
地緣政治考量
但是,僅僅從經濟角度闡釋“一帶一路”顯然不夠。
從國際經濟環境來看,當前,美國正在主導推動新一輪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為代表的國際區域貿易安排:一方面試圖淡化世貿組織和APEC等現有貿易機制的作用,同時有意無意將中國排除在外。建設“一帶一路”,正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提出的主動應對之策。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翟崑對媒體表示,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成立起來之后,意識到中國需要一種新的周邊戰略,“一帶一路”實際上是中國領導人在對周邊國家密集出訪后所提出的一系列設想的總結。
1919年,英國地理學家和地緣政治家哈爾福德·約翰·麥金德在他的《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論斷,即“誰控制了東歐,誰便控制了心臟地帶;誰控制了心臟地帶,誰便控制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誰便控制了整個世界。”他所重視的心臟地帶,則正是古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包括現在的中亞和西亞。
從地緣政治平衡的角度來看,中亞近年來一直是美國與俄羅斯角力的重要區域之一,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可有效增強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存在和話語權;從國家能源安全角度來看,絲路沿線地帶本身就是中國能源的主要陸路大通道和供給地之一,有助于中國能源供給渠道多元化,減輕海上進口壓力。
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旨在通過建立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長期戰略伙伴關系來再平衡全球力量。這兩個地區在歷史上就代表著在俄羅斯和美國以外的另一種力量。這種制衡性的戰略著眼于長期合作所帶來的利益。伴隨著俄羅斯在中歐的擴張性戰略與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中歐合作軸心潛在地再平衡了全球勢力版圖。
在東南亞地區,由于領土問題,中國與若干國家關系不睦。借助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中國領導人意圖為周邊外交政策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時緩解緊張氣氛。中國領導人想重申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承諾,強調強大的中國將成為促進世界和平友好的力量,為亞洲和世界提供發展機遇,而不是構成威脅。
因此,“海上絲綢之路”更重要的是,它致力于提高中國的地緣戰略地位,將對地區穩定與全球和平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中國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習近平提出,爭取使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海上絲綢之路”將把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聯起來,通過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機制以及海洋經濟合作等途徑,不僅能夠造福中國與東盟,而且能夠輻射南亞和中東,這與正在力圖通過加快實現一體化以提高其影響力的東盟戰略利益是相符的。
從地域上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有望覆蓋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并與中國此前提出的建立“中緬孟印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等戰略構想連為一體,極大地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戰略支持,也有利于促進中國自身進一步深化改革進程,加大對外開放,從而為推動經濟轉型的順利實施發揮重要作用。
這一切都說明,“一帶一路”的建設,無疑將增強中國和相關國家發展本國經濟和抵御外部經濟風險的能力,并將給中國帶來地緣政治利益。
過去3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不斷接納世界,參與世界游戲規則的30年。而今,中國不但需要接納國際規則,同時也更需要在國際舞臺發出中國的聲音。“一帶一路”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翟崑表示,“‘一帶一路’可以被看作中國新一輪比較有形的對外開放與發展。中國以前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參與國際政治經濟規則,讓國際力量走進來。而新一輪的對外開放則是主動去主導,讓中國力量走出去。”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鋪開,中國將以更加開拓進取的方式向四周輻射幾十年發展所帶來的紅利。翟崑表示,“一帶一路”最終要形成的,可能是一種能夠帶動地區發展的“中國模式”。這種模式不單單是經濟的同樣也是安全的,亞信會議就是尋求安全模式的一個重要舞臺。接著,還有博鰲論壇以及APEC峰會,這都是“中國模式”得以形成的重要舞臺。
李楠根據《紐約時報》《東方早報》《上海證券報》、中新社、BBC、財新網、大公網《聯合早報》、《印度教徒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新華網等綜合編輯。
本欄目責任編輯: 杜彬(zhangiwfre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