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外交政策》 2014年5月8日 作者:Rachel Lu 編譯:林渺
很少有人質疑中國社會有嚴重的信任問題。除了坑蒙拐騙和假冒偽劣產品依然存在,中國人在和陌生人交往及商務交往中變得謹小慎微。
正是因為如此,發改委表示一個跟蹤每個中國公民的信用記錄全國性電子系統將在2017建立完成,將集合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
當然,中國經濟在沒有信用評分系統的情況下仍然在運轉。中國的銀行限制向大型企業(很可能是國有)和有高額存款的高凈值客戶的大部分貸款。借記卡遠比信用卡更常見。城市居民通常可以為房地產和汽車購買獲得抵押貸款,但這些都是沒有資產剩余的情況下。當面對突發事件,比如巨額醫療賬單,大多數中國家庭拿不出信用卡,而是動用儲蓄賬戶或向親人借錢。同樣,中小型民營企業通常不得不依靠所謂的影子銀行系統籌集資金。理論上,通過對守信進行獎勵并且懲罰不誠實者,全國性的信用評分系統將進一步促進中國成長中的市場經濟的發展。
但很多中國網民不太擔心其他公民的信用,更擔心即將管理新系統的政府的信用。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時間,2014年6月,政府將推出一項計劃,可能基于目前每個成年人都有的身份證號碼,為每個中國公民分配唯一的信用跟蹤號碼。
這份建議援引了一個從毛澤東時代就啟用的令人不快的神秘系統。在中國共產黨治下,一個神秘的檔案記錄著每個城市居民的政治、行政或個人錯誤,跟隨著一個人從學校到工作單位。曾有記者報道說檔案是“中國社會控制和監視系統的一部分”,但當中國人越來越不依賴于黨的就業安排而且愈發具有流動性,檔案開始失去相關性。
一些中國人擔心,如果當局一旦肆無忌憚地行使權力,信用體系將帶來強烈控制的威脅。一個微博用戶把它稱為“檔案的另一個名字”,也有人希望“政治因素不會成為系統的一部分”,因為它可以被用來對付那些反對黨的路線的人。很多評論也擔心在身份被盜或記錄錯誤的情況下,普通人沒有多少追索權以澄清自己的名聲。
互聯網用戶同時諷刺,中國官員被廣泛認為是腐敗和不可靠的,財經專欄作家葉檀評論說: “設立公民信用賬號之時,首先從政務信用開始”,因為“擁有一個強大的誠信記錄對促進市場經濟比用于記錄普通人更重要”。
當然,這不足以阻止呼之欲出的政策發展。當局收集網絡言論評估公共意見,當政府關于新的信用體系的范圍和時機有矛盾時,在線抗議可以平衡下局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期間,習近平稱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也許政府按照自己的報告把信用評分系統交給民企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