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十幾年里,高速的規模擴張成為中國銀行業的普遍發展模式。在利差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收入水平與存貸款規模高度相關,銀行只需要維持一定的擴張速度,利潤高速增長自然得到了保證。
如今,日子沒那么好過了。
“宇宙行”
規模對銀行發展來說是件寶嗎?一句實話,當然是,過去幾年里,規模擴張是銀行利潤和業績增長的最主要原因。那些銀行經營者們藏在肚子里的一句話是:規模擴張帶來當期利潤,才能使銀行不論在系統內的論“資”排座上,還是在向股東遞交業績答卷時,都表現得出色。
以工行為例,原行長楊凱生今年四月就曾表示:“工商銀行是最賺錢的銀行,賺得最多,為什么?看它的絕對值,去年2360億利潤,是很大的一個數額,但是它的資產回報率ROA實際也就是1.44%。……銀行是高度規模依賴性的行業,換句話說,你想辦銀行賺錢,恐怕這個銀行的規模就要做得比較大,工商銀行現在總資產19萬億,這個數字是全世界最大的,所以才能有2360億的利潤。”
工行總市值位居全球銀行業第一,也因此被戲稱為“宇宙行”——在尚未發現外星人銀行的前提下,規模堪稱全宇宙第一。可如今,大也有大的煩惱。
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對工商銀行這種大規模銀行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2013年,工行凈利息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分別為2.4%和2.57%,均較2012年末下降9個基點。申銀萬國報告認為,其一是貨幣基金和理財產品分流了銀行存款,活期比例由2012年的51%下滑至2013年的48%,根據敏感性分析,活期比例每下滑1%,凈息差收窄3個基點;其二是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周期中不斷累積的資產質量風險,工行主動壓縮了高風險領域的信貸投放。展望2014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繼續推進,凈息差將繼續承壓。
同時,規模擴張雖然可以帶來當期表現的利潤,但其背后是錯期滯后的風險隱匿,這些風險可能會隱藏一兩年甚至三五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布的一份題為“銀行規模和系統性風險”的備忘錄指出,銀行業存在著規模經濟和系統性風險的權衡。雖然規模可以催生經濟利益,但“大而不倒”的激勵和治理不善也將導致扭曲。
另一方面,如此大的規模難免存在店大欺客的陋習,這也影響著銀行運作效率,間接帶來損失。例如今年3月,工行對快捷支付業務交易限額進行了調整,統一降為單筆5000元,月累計50000元,這引燃了銀行與第三方快捷支付爭議的導火索。隨著工行逐步關閉支付寶在工行體系的快捷支付接口數量,銀行與第三方快捷支付的爭議已從下調限額發展到“統一接口”等問題。隨后,支付寶備付金主存管行由工行更替為建行。
模式轉型
如今,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籌資難度也越來越大,資本損耗型的規模擴張將難以為繼,銀行傳統發展模式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胡建忠認為,經濟結構調整會對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形成倒逼,銀行不能再以拼規模的經營方式來配置資源了。
然而中信建投整理2013年16家上市銀行集體財報顯示,即便在去年多家銀行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要將規模擴張獲取利潤轉變為由結構調整帶動利潤,但路徑依賴仍然讓規模擴張貢獻了業績增長的八成。
在交通銀行與國際金融協會(IIF)聯合舉辦的2014年“中國經濟論壇”上,交行行長彭純表示,傳統的規模沖動型發展觀與“比規模、拼擴張、高資本消耗”的增長模式在此壓力下蘊藏了較大風險。究其原因,則是“自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進入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進入消化期,‘三期’疊加效應,使順周期的銀行業面臨金融風險加大、利率市場化加快和資本約束增強的三重壓力。……壓力之大前所未有。”彭純認為,銀行轉型勢在必行。
具體而言,各大銀行的信貸結構都在向優質行業傾斜,持續壓縮“兩高一剩”貸款。結合各大銀行公布年報情況看,中行2013年投向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為1885億元,同比下降7.8%;工行2013年末產能過剩行業貸款余額減少199億元;建行在2013年也加大不良貸款處理力度,不斷優化資產質量,在鋼鐵等6大產能過剩行業連續13季度實現貸款余額減少。
與此同時,小微企業、三農、棚戶區改造、助學貸款等關乎民生的行業,以及文化創意、清潔能源、先進制造業等新興產業,正成為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受到資金“優待”的領域。不論是出于國家政策的扶持,還是自身業務轉型的需要,支持小微企業貸款已經根植于銀行的發展模式中。
除此之外,還可以擴大對民間資本的開放程度。在國家控股的五大銀行中,民營資本占比5.29%,在全國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這一比例則是41%。“銀行業應該是開放性行業,這個比例是可以增加的。比例具體多少合適難有一個定量的數據,但是目前明顯偏低。”楊凱生說道,“民營資本進入會增加市場的活力,可以提升大銀行或者可以倒逼大銀行提升、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和金融人才的配置效率的問題。比如合理約束機制,我覺得現在是不完善的。”
用行業開放、競爭根治行業傲慢、低效,或許才是銀行轉型的根本。
吳桐根據《經濟參考報》《第一財經日報》等綜合編輯。
本欄目責任編輯: 杜彬(zhangiwfre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