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西方繪畫兩種造型藝術在歷史上長期表現為互相分據,本文論述線條造型在中西方繪畫中的作用,中西方線條造型元素的交融等,希望探索中西繪畫造型方式的共同點。
關鍵詞:線條 差異性 共性 中西方繪畫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74-01
線條造型為繪畫的基本造型方法。線是繪畫語言中最單純﹑簡潔的一種,但也是最豐富復雜的一種。線條是如何牽引藝術之帆,中西藝術家用它又作怎樣的描繪和思考,下面分別從中西繪畫藝術的差異性中尋找它們共有的生命力。
1 中西繪畫語言從線條開始
隨意畫一些線條,或者用兒童原發性的線條來分析,我們發現這些線條都具有很獨特的個性,它們被賦予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形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感。而藝術家們正是通過它們來主張不同的豐富思想,他們會賦予特定的內容和含義,使其產生內在的生命力。從藝術的原義上來理解,這些線條都滿足了他們心靈觸覺和生命表現力的欲望,變成了語言,他們都是藝術家。這便是線條的本質認識。對線的思考再作細致分析,如劉雪茜在《構成藝術》中把點線分為消極形態和積極形態以作區別,“幾何學上的線,只有位置方向和長度,沒有寬度和厚度,它是面的分界及體的邊緣,這是概念性的線。這類線依附于面與體,沒有獨立的形象。但有一定的視覺效果,稱為消極形態的線。把線作為形象理解時,除了具有相當長度外,還應有一定的寬度和形狀,這稱為積極形態的線。”顯然,這種解釋區分了幾何學中的點線和藝術中的點線關系,它為藝術線條提供了更為開放性的解釋。我們安排一些線條,例如長短線、直線、曲線、粗細線、光滑線、深淺線、零亂線等等,當我們真正在物體上去尋找時,又很難發現具體線條的存在。因此,線條具有抽象的特性。中國古代道學思想“小到無窮便是大”,可以從側面相襯這種想法,線條亦是有廣度和形態的,它又具有具象特征,甚至與面的概念有交融。如果這樣去理解,線比單純意義上的面更為復雜了,甚至可以說,在繪畫藝術中線是面的高級形式。所以中西繪畫語言都從線條開始。
2 線條的再現
線條在畫面中留下的痕跡,源于藝術家內心自發性律動的影響。線的千變萬化源于心靈的千絲萬縷。線的表現力來自于人類內心最根本的表現欲望。線條是中國畫的靈魂,從一開始,中國畫重視和專注于線條筆法的研究和探索,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畫。藝術家希望通過線條找到與大自然的共鳴點,實現“天人合一”的藝術理想,之后的“以書入畫”,“以畫養書”都說明了線條在中國藝術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書法的很多藝術元素、思想、要求都能融入繪畫。書品即人品,畫品即修為、涵養等。線條的自律對中國畫藝術家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具體的形式上,強調對筆墨變化研究,但其實質脫離不了線條造型的實質功能。西方繪畫中,線條作為造型元素之一,始終伴隨明暗、光感、體積等元素。達芬奇說過:“肉眼能看,將所見實物的表面和外形最準確的傳于心靈,從這些形狀之中誕生了以優美的能愉悅感官的和諧比例,如同合乎比例的和聲給予聽覺的快感一樣”。這是很長時期里我們對西方藝術的解讀。因為能精準地再現自然是西方藝術傳統的藝術觀,所以有時候我們忽略了很多西方大師其實也是線描的高手,例如安格爾,拉裴爾,費欽等,只是他們在表現手法上不單單是線條。
3 線條在中西繪畫中的差異性
首先我們用西畫的方式來分析客觀物象,客觀物象的存在總會在形體或與其它形體之間產生邊緣線或外輪廓線,物象本身的結構也需要用線條來表達。所以西方繪畫中的線條也是甚為重要的。前面說過,線條可以成為面的高級形式,可以正確表達正、側、背等不同轉向的面,還可通過自身的粗細、深淺、曲直等變化配合其它造型元素來表現物象,以達到物象的藝術再現,這是線條在西方繪畫中的表現。俄國畫家列賓更認為形體的起伏并不像初學者所相信的那樣要依賴于明暗,而是依賴于那些組織恰當的線,如果線條組織合理、位置恰當,單是線就足夠了。可見西方造型藝術也是線條的藝術。以中國畫注重線條而西畫不注重線條來區分中西繪畫是不恰當的。例如西方古典大師拉斐爾的作品與國畫大家潘天壽寫意潑墨作品比較,會發現西畫的線條運用是相當重要的。而且線性透視是西方藝術的重要造型方法。中國繪畫對線條的使用更是古今貫之,為無數大家傾注,而由之生發的美學思想至今還澤潤世人。例如中國美學思想崇尚中和理想,空靈境界,崇尚“樂”與“線”的審美意味。道家老子認為美在于無,在于無的空與虛,空與虛蘊涵著有與實,這種有無相生的虛無成為支撐整個中國藝術的哲學之一。中國繪畫相對于西畫來說更賦予了單獨線條的精神涵義。內部形式上面沒有區別,表現形式上有差異。所以從開始,中西藝術是同源的,在相當長時間里由于地域文明、文化思想、材質媒介的不同,在利用線條的表現上出現表現形式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并沒有分裂藝術的本質,而它們在不同的枝端熠熠生輝。
4 中西繪畫之共性
我們把隨意產生的形態千姿的線條羅列出來,這些簡單的線條在畫面中可能并沒有說明什么問題,只有當這些線條被用來表達事物或環境時,它才會產生特有的內涵。這是中西繪畫的相同點。線條的生動性與功能性使它成為中西繪畫的共性連接點。中國傳統繪畫造型從線條開始,造物立形,抒情達意,那些線條是那么明顯,那么凝練簡潔,卻而生動、趣意盎然;而西方古典油畫作品中線條卻是很掩隱、細致、精微,卻也叫人忘形忘物。自然萬物本身是沒有線條的,畫面中的線條都是通過人的視覺在自然物象上概括提取的,藝術源于心靈的寫照,或一種直覺,一種理念,一種感覺,也許造型僅是外衣而已。表現藝術真實才是藝術家們共同的目標。當線條的使用被中國畫浸潤在“筆墨”概念里時,就直接通過筆墨來解釋了。而西方藝術從科學邏輯上可能更關注些,例如對透視線的精確研究等。實際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西繪畫共有的思想。古希臘藝術家對美的追求也如中國畫般是超越生活的理想美,線條的能動性能穿越現實生活、穿越平凡。近現代,中西方藝術有交融與滲透現象。當代工筆畫家何家英的作品與西方古典繪畫作品有著同樣的精致性和寫實情懷。張大千拜訪畢加索時,發現畢加索家里呈放有臨習中國畫的油畫作品。
總之,線條造型方法的運用,從一開始對中西方兩種藝術形式來講是一樣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思想和環境形式下出現,但推動藝術的精神情懷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
[1]劉雪茜.構成藝術[M].濟南:黃河出版社,1999,4.
[2]黃珂.素描概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3]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
[4]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