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教育是我國高校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與內容,在當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我國高校在藝術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中的師資隊伍、教學活動、設備器材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受限于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缺少學科綜合性的融合與發展,大學音樂教育在目前仍處于薄弱地位。本文結合實際工作體驗,從大學音樂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出發,并就如何實現大學音樂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大學音樂教育 專業教育 融合 拓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76-01
21世紀是全球知識經濟化和國力、人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國家的綜合國力、知識創新與科技進步的能力與水平,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的發展,許多國家都將振興教育、發展教育作為了面向21世紀的基本國策,而高素質、復合型和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將是面對競爭與挑戰的重要突破口。大學音樂教育具有陶冶情感、啟迪智能和交匯情智的獨特教育價值與功能,在提升學生精神境界、開發創新能力、化育高尚人格以及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與重要作用。
1 大學音樂教育現狀及問題
1.1 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和束縛下,當前大學音樂教育只是簡單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在教學形式和內容上都過于陳舊和死板僵硬。音樂課程過于注重在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方面的傳授與傾向,而缺乏拓展創新人才培養的標準和尺度的明確性。因此,應突破傳統音樂教育觀念的束縛,使其能成為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1.2 缺少學科綜合性的融合與發展
大學音樂教育學科體系的建設在當前存在單一化、狹窄化的問題,已經極不適應現代綜合性大學知識綜合性的發展趨勢,不僅缺乏對學生廣博音樂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交匯的培養,而且缺乏音樂學科和其它多種交叉學科的融合。因此,為改變音樂教育中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應提倡學生積極地參與,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3 缺乏充分的重視
當前,我國綜合性大學在以各自細化的專業領域發展觀念下,缺乏對音樂教育的充分重視,既缺乏良好的統籌制度和量化標準,而且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學計劃隨意等方面都導致因人設崗盲目開課、使用音樂講座代替教學內容等不規范的現象。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音樂教育在量化考核標準上的健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實現大學音樂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與拓展
2.1 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大學音樂教育的改革深化以及專業教育的融合與拓展,都要求對傳統教學觀念的改變和更新,以此作為大學音樂教育改革和構建的先導。第一,應充分認識到大學音樂教育是通過美育的方式的來實現“育人”的培養,它不僅貫穿著所有的審美因素,而且其全部過程的體現是一種以審美為核心的自覺審美過程,人需要音樂,培養人的教育也同樣需要音樂,因此只注重理性發展而不注重感性發展的教育并不算全面素質教育,應當積極尋求與健全系統規范、深化的大學音樂教育的模式與特色;第二,大學音樂教育應將學生的個人職業教育需求有效的納入大學視野當中,在作為求知問學的殿堂的同時,也要兼顧職業養成的大眾需求,在保證專業教育發展的同時,讓那些急于進入社會的個人也能獲得良好的職業準備;第三,有效充實和構建出大學音樂教育培養方案的可實施性內涵,切實的在培養大學生內在品質、個人涵養、美感辨析等方面能有所提高。
2.2 優化學科體系的建設
隨著我國高校在素質教育方面的不斷推進,近年來大學音樂教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例如制定了系統的研究指導機構和藝術中,各個大學音樂課程開課率穩步上升以及組建大學生藝術團體和社團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活動等,都有效促進了整個高校音樂教育事業和校園文化的發展。然而我們也應當清醒的認識到,大學音樂教育體系仍存在著較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也阻礙了音樂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與拓展,因此應加強大學音樂教育自身體系的建設,并通過對課程體系的完善,以推進大學美育的發展。
(1)加大音樂課程的學分比例的設置。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通識課程在大學總課時量中約占總學時的30%,其中必修課程和文化技能課約占課程總學時的86.7%,而藝術等選修課程學時約占通識課程總學時的13.3%,可以通過適當加大音樂課程在總學分比例的設置,以促進大學音樂教育的發展。
(2)重視音樂課程的多樣化建立。在許多大學中只是簡單的將音樂課程與舞蹈、美術、戲曲等課程列入平行選擇當中,且沒有明顯的選修要求,學生只能夠選修一門,有些同學發現自己很有繪畫方面的天賦,但又非常喜歡音樂時,卻只能放棄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而選擇自己的特長。因此應重視音樂課程多樣化的建立,是實現學科體系優化與促進學生全面開闊的審美視野的必由之路。
(3)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獨特優勢功能。應改變傳統的音樂理論知識說教的課堂教育,剔除脫離生活實際的音樂引導,從而將音樂教育滲透在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各個環節,促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融合與拓展。
2.3 教材的編寫和使用
當前大學音樂教育中沒有一個統編的、適應教學和師生需求使用的統一教材,導致無法使音樂學科領域的最新視角和成果直接傳遞給每位大學生。因此,大學音樂教學應使用統編的、符合學生素質培養標準的基本教材,與使教學內容能與優秀的傳統學科內容相融合。首先在教材的編寫上,應在保留傳統材料精華的同時,剔除過時的材料,并積極吸取音樂學術領域前沿的優秀成果,使我國在大學音樂教材的改革和建設上能真正步入規劃化與成熟化;其次在教材的使用上,應樹立科學的創新教育理念,注重優化教學過程,將傳統的教師單向傳授和教材示范的模式轉變為師生間、學生間以及師生與教材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能積極的通過動口、動手、動耳、動腦來參與到音樂教學和教材的使用過程當中,實現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3 結語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不僅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與載體,蘊含這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內涵,而且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了人們在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把音樂教育輸入到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人才中,已越來越成為了一種直接服務于社會廣泛需要目標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當重視當前大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并通過積極的探索與尋求,以促進大學音樂教育的健康化、良性化發展,使音樂教育與傳統專業教育之間得到更好的融合與拓展,進而真正實現高校在高素質、復合型和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2]張先華.教育觀念的革命[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3]馬志中,郭曉君.高等學校素質教育論[M].石家莊: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