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誰的現實》雙個展中,張國剛和鐘博的題材頗有共通之處--他們都畫了魚。當然,對于一貫鐘愛生物題材的張國剛而言,這只是他眾多題材中的其中一個嘗試而已。對新的生物題材的探索是他持續不斷追求的。
從早期的“我們”系列,那些早已絕跡的古生物大集會和各種三葉蟲化石的演變,到現今更向地層內“深挖”之作,張國剛的畫在古老的灰燼和地層中展示著生命曾經呈現出的本色。張國剛的畫室中遍布魚缸,那些水中精靈的浮光掠影是他最熟悉的風景,水彩的特質真實地反應了它們的細節,又將其屬性體現得分外舒展。
水中精靈,創作激情的源泉
畫展中的魚,是張國剛在數年前的探索和嘗試后,終于逐步顯露了成系列的、階段性的成果。各種綱目科目的水生魚類,在素白畫紙上以水彩圖譜的形式,完整地呈現其生物學屬性的所有特征。這如同一份精心設計的實驗報告,畫作中的魚以一種超乎尋常的客觀和理智呈現它們的別樣美感,而這正是張國剛以一種坦誠而完全真實的視角來付出長期的,耐心的鋪墊。這就好像是建立某種詞條庫或某個龐大的數據資源設備,藝術家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像是一個虔誠的修煉者在以日復一日看似平凡的工作,展現自身對自然的真摯禮贊,而絕非僅僅恣意抒發其個人情緒的途徑。
張國剛說,自己畫魚是長期的。很多創作主題,有些時候是不定的,會隨著環境變化而更迭;而魚這種題材,是足可以畫一輩子的。《誰的現實》畫展主題均關乎于各種各樣的魚之百態,但對張國剛而言,藝術家只是參與配合,并不是為了迎合題材的為畫魚而畫魚。“對我而言,我畫魚的目的是體現背后的東西。其實這也是中國傳統文人講究的附會之意。中國文人畫山水和花鳥都不僅僅是山水和花鳥的本身,更多有托物言志的隱喻。繪畫是一種極好的象征手段,可以在美感的形式下反映背后的東西。“張國剛如是說。
然而對張國剛來說,魚顯然有更深層的含義。“魚這種生物,我是從小就喜歡。別人可能只是覺得這就是一個物種而已,對我來說,它是生命的一個表征,有特殊的內在感情。小的時候,我就捉魚,用罐頭瓶子裝起,放在床頭,可以說是愛不釋手。”張國剛稱,自己在水中觀察那些搖曳著的魚,覺得它們像精靈一樣,是一種特別的、如同是不存在的美一般。張國剛在外出采集化石的當口,只要在水域里看見魚,是一定會下去看的。“就如同貓看見鳥一般,魚這種生靈,能激發我內心最原本的創作激情。”
埋藏在地層里的生命紀年
酷愛地質考察和挖掘古化石的張國剛,在自己的畫布中也實踐著對生命的最終解讀。“對于一個地質愛好者,若要斷代,只能通過化石來斷定巖層時期。”張國剛的新作,完成了從巖層化石到地層地貌的轉變,是對前期《我們》系列創作的一種呼應。在《我的地質年代1-4》系列作品中,張國剛采用了一種跳躍性的嘗試,三葉蟲和魚的主題元素再一次運用,成為具有延續性的變體和階梯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