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是個縱深特大的多義字,從人的骨頭節到代表王命的節符,再到道學意味的貞節,羅列起來,大概能有跨度很大的幾十種含義。但是老百姓所謂過節的節,最早是從節令和節氣這兒來的。先秦時,人們將一年四季分成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共八節,后來又演化為二十四節氣。兩千多年來,中國老百姓就按照這些節氣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土里刨食。
節氣是有科學依據的,人們一直用以指導農耕,以求不誤農時。其中某些節氣,比如立春和立冬,也是一種節日,在這個日子里,人們會吃點什么以示慶祝。久而久之,節日越來越多,逐漸跟節氣節令脫了節,但凡能找到點兒依據的,人們就會弄出一個節日來,吃吃喝喝,吹吹打打,游樂宴饗,歌舞喧鬧。據說,還因此發明了火藥,用來燃放煙花爆竹。
最熱鬧的節日是春節。這個節日過去是普天同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到了這時候大家都歇了,一起樂呵。最神經緊張的節日是臘月二十三的灶王爺升天日,家家戶戶供灶王,尊他為一家之主。但這個一家之主好像是上天派來的密探,專門監視百姓。他上天之后匯報什么,大家心里都沒底。所以,這一天盛行吃一種黏牙的糖,意思就是讓灶王老爺一嘴糖,張不開口,見了玉皇大帝也什么都說不清楚。比較浪漫的節日是上元燈節,剛過完春節,人人肚里有油水,飽暖思淫欲,偷情約會什么的就趁著燈節男男女女都出來看燈進行。搭上了,人約黃昏后,搭不上,淚滿春衫袖。
中國人多神崇拜,好多神的生日都是我們的節日。幾位最有人緣的神,觀音菩薩、關圣帝君、媽祖和城隍,他們的生日都是要大肆慶祝的。關圣帝君原本是歷史上的真人,查出他的生日不難,媽祖原型是林夫人,大概也是有生日的。但觀音和城隍,他們的生辰八字怎么給查到的,還真是一個謎。但只要碰上這老幾位的生日,大家伙就全都歇了,一起上街熱鬧,抬起神像,踩著高蹺,扭著秧歌,滿大街走。義和團運動之后,幾個外國考古學家來華訪古,走到山東,突然之間發現街上擠滿了人,以為又鬧義和拳了,嚇得半死。后來才明白,原來他們趕上了城隍的生日,中國人在過節。
最政治化的節日要數皇帝的千秋節。帝制時代沒有國慶,皇帝的生日就等于國慶。這一天,官府放假,官員開宴,皇宮里頭唱大戲。戊戌政變后不久,正趕上光緒的生日。發動政變、再度臨朝的西太后對光緒一肚子的氣,下令進宮唱戲的戲班子演《白帝城》,一出展示劉備死時情形的戲,滿臺的白盔白甲白幔帳。這個皇帝過生日,演歷史上的一個皇帝死,是慶生還是咒死不是明擺著嗎?但是,沒轍,光緒還得忍著。
造節是國人的拿手好戲,但必須得百姓樂意,老百姓自己造才是節。百姓不樂意,官家造節,強拉人來過,無論如何都過不像節。這些年來,什么油菜花節,牡丹花節,荷花節,桃花節,西瓜節,蘋果節,數都數不過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唱來唱去,沒一個成氣候的。說到底,百姓自己起哄,玩嗨了,才有文化,才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