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卡卡:
看過英劇“唐家屯”(《唐頓莊園》)嗎?見識到了真正的英國老貴族的生活方式了嗎?為什么那些比他們好幾倍有錢的人活不出那種貴族的味道呢?
現在的人是真心向往自由的,無拘無束的感覺是最好的。制定這樣那樣的規矩不是給自己找別扭嘛,通通去掉!然后大家才發現一切都不對味兒了。不按照這些規矩做,就沒有那種氛圍了。
貴族穿衣服有一套體系,不是什么貴穿什么,買衣服有一套流程,不是“全部買下來”。拿破侖稱帝后迅速變得和那些老貴族一樣,甚至比他們還講究,不是因為他貧窮的出身進行過度補償,是因為他發現這樣確實更能體現帝王的威嚴。
不僅是中國人,美國人也覺得自己的節日沒有味道了。家庭聚餐時小孩子低頭玩手機,嫌火雞難吃家庭主婦不再做,吃完飯孩子喜歡出去逛而不愿意陪父親看圣誕游行和超級碗……
如果每個節日變成了放假、吃飯,這些節日的名稱還有什么意義?中秋節和端午節過得有什么不同?
我們缺的是儀式感。
春節不只是大年三十那一個晚上、大年初一那一天,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還記得那個順口溜嗎?
二十三,糖瓜兒粘;
二十四,寫對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如果你和自己的家人一項一項照著做,絕對會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年。
熊仔:
現代社會的經濟生產方式與古往有了天壤之別。城市中的春節休假更多地被賦予了社會化意義,乃至成為一種消費符號。生活節奏的加快也讓很多人不愿意再耗費心力去營造年味的感受。
其次,現代社會已經告別家家物質貧乏的階段,鮮少存在只有新年才能吃好這種情況,平日的娛樂活動也豐富。所以春節不再是滿足人們物質期待的一個儀式,期待值已經上升到了更高的層面。
再次,城市里的家庭多數已經以核心家庭為主。雖然過年時大家還是會齊聚一堂,但是家族觀念已經和過去大有不同,遠沒有以前密切。
張佳瑋:
所謂年味,就是通過各類儀式化行動獲得的主觀感受。一個完整的過年是通過哪些儀式來完成的?在我們那里:放假;彼此贈送青魚并腌制;熱火朝天的年夜飯準備現場,年夜飯一定有紅燒蹄髈和八寶飯;年夜飯濟濟一堂,彼此問好,送壓歲錢;大家圍坐嗑瓜子吃花生看電視拉家常;大家邊看春節聯歡晚會邊吐槽;年初一出門各店都關著門,大家彼此問好;年初二、初三彼此拜年,吃各類高熱量高脂肪很厚潤甜肥的食物;看電視臺播放的各類賀歲片肥皂劇,聽鞭炮聲。
所謂年味,是這種種體驗積累而成。
這里有個問題:每個人的年味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很守舊。比如,我外婆那輩子就沒有春節晚會這個習俗。對已經習慣不看春節晚會的這一代,這玩意也不是過年的必要存在部分。因為時代發展,這些儀式或多或少會流逝。比如看春晚,比如放鞭炮,比如在家里吃年夜飯。這很正常,但確實會損毀各類守舊的過年體驗,所以就覺得“年味少了”,其實只是各人珍藏在記憶里的儀式化行動在如今越來越難完全重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