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廣播電視大學成立以來,成人教育教學的培訓模式歷經從函授培訓向遠程開放教育培訓的蛻變,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平臺,為廣大成人受教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方便快捷的學習支持服務。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開放大學如何以嶄新的姿態滿足新時期成人多方面學習的需要,是當前開放大學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和迎接的挑戰。
【關鍵詞】開放大學;成人教育;核心競爭力
不久前,國家教育部授予“廣播電視大學”以“開放大學”的身份,意味著開放大學教育地位的進一步提升。開放大學如何進一步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出大批有用之才,實現一定的社會效率和經濟效益,這需要開放大學積極思考和重新定位。
一、開放大學現狀分析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廣播電視大學成立以來,教育教學的培訓形式逐步從函授培訓轉向遠程開放教育培訓,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成人這一受教者群體的學習需求,電大的教育教學呈現出新的特性:
1、教育方式上:基于網絡平臺的學習,即遠程教育的形式占據主導地位。
2、學習方式上:學習的時間、空間更加自由和靈活,極大地滿足和適應了成人學習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了解決了成人接受再教育的工學矛盾。
3、學習目標更加明確,為了工作而學習的實用性日益明顯。
隨著我國經濟和教育需求的快速發展,高校擴招的規模不斷擴大與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加劇,包括電大在內的成人高校招生難、資金短缺,辦學規模小。另一方面,社會改革帶給中低層收入者帶來了巨大的生活壓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急功近利、實用主義的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盛行也是在所難免,并且影響深遠。而教育投入的持續低下也使電大缺乏長足的發展能力,教育質量難以提高,遠程開放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表現在:
1、價值取向偏離:“唯文憑是用”是中國的一大社會普遍現象。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成人學生盡快提升自身的競爭實力,而社會現實又倒逼他們向“大環境”屈服,背離教育的價值。為了找工作和保住飯碗需要一紙文憑,他們往往選擇類似“快餐式”的學習生活,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目標低下,學習效果差。
2、教學內容滯后,本本主義較為嚴重。電大的教育以短期面授、網上學習輔導、集中考試、畢業設計等環節為模式展開,專業多、課程多,教師相對不足。加之,學生學習缺乏探究精神,教學的壓力趨于減弱,教學中,形式大于內容,本本主義現象普遍,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3、評價機制不完善,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意識不足。“存在決定意識”,教師的專業發展的動力來源于學校對其工作的評價。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對教師的工作評價著眼于兩個方面:
一是課堂評價。成人教學沒有升學率的杠桿,只有期終考試過關就行,一般情況下,教學工作難分優劣;二是科研成果考核。這個在歷年的年度考核、職稱評審中一直占據著絕對份量,而論文發表的數量又明顯為優勢。科研重理論輕實踐,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和改變。
二、開放大學愿景分析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是學校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教學質量如何考評,一直是教育研究者竭力要解決的難題。這可以從高考制度的變革及爭論中找出思路,唯分數論備受詬病,綜合能力的考評日益受到青睞。從近年來各級電大大力推行內涵建設、開發新的教學資源來看,電大的教學諸環節也在致力于向這個方向努力。
如何快速有效地扭轉這種局面,要求各級電大認真思考,直面應對。筆者認為:
(一)明確社會定位,穩固開放大學在教育中的一席之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是人類文明傳播的主要的基本的渠道,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為國家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一專多能的人才,提供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促進國民個體的健康發展。
開放大學作為我國成人接受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地位不可或缺。自改革開放來,在國家掃除文盲、半文盲,大力發展教育和科研的歷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社會分工不斷細化,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是成人學習的目的所在,成人對電大的再教育和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的需求勢將倍增。因此,作為電大人應當樹立足夠的信心,一方面積極爭取政府的辦學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學校的內涵建設,穩固自身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增強開放大學的核心社會競爭力。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是一所高校獲取社會支持和信賴,得以長遠發展的核心力量。如何實現電大的教育目標,必須面向社會,面向未來,正確面對成人的教育期待,從教學計劃的制定、學科設置、課程內容到教學教法等全方位進行研究,探索適合社會發展的新的培養模式。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層次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教師是教育的主體,
在教學的活動中,教師是教育目的、教育活動的實施者、設計者、領導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
教師隊伍建設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教師結構的合理配置,即學科或專業性結構要適應學校當前及未來的教學需要;其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信息技術的快捷和開放的特性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學習變得越來越平常,教師需要不斷學習跟上知識的更新步伐,學會運用信息與通訊技術帶給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信息技術作為遠程開放教育的即時平臺,為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1)校本培訓。通過聽課、評課進行個別指導實現經驗交流和過程完善;短期面授入門培訓,幫助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方法。
(2)開展課程資源建設及評估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系統化。
(3)網絡課程學習制度化,避免專業學科學習的碎片化,這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
(4)提供教師外出短期學習、訪問的機會,使之常態化。
2、以生為本,提升服務品質。從我們地方電大現有的辦學設施來看,網絡教室和多媒體教學設備,只能滿足基本的教學需要,多數模擬實驗課程、要求實踐操作的實驗項目不能滿足。現在,各地大力發掘和發展有地方特色的經濟項目,各地的就業種類也有了很大變化,因此,成人所需求的職業方向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如建筑與施工類、市場營銷、法律、旅游、酒店管理等生源增加。這要求電大以適應成人求學需要,從服務地方經濟為出發點,調整師資隊伍,改善辦學條件,凸顯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3、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培訓。如上所述,現今各地區城市、鄉村的發展規模在不斷擴大、發展規劃更具地方特色,開放教育人才的培養方向也應隨市場需求而轉變,表現在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上的更新。適應成人學歷教育培訓和掌握某項知識技能的非學歷培訓的需要,對現有的專業設置做好補充和調整。積極開發適合地方經濟社會需要的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以增強開放大學的核心競爭力。
(三)加大宣傳力度,擴大開放大學的社會影響力。
信息時代,媒體的作用不可估量。明星廣告、電視購物、淘寶等的營銷模式的成功說明了一點。不少地方電大分校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宣傳力度遠遠不夠。
1、廣告宣傳。現在,社會上各類培訓機構、成人學歷教育的廣告隨處可見。開發大學要想“鶴立雞群”,必須加大自己的宣傳力度,使民眾真正了解開放大學的辦學優勢,只有廣而告之方能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2、社區教育。社區教育以居民小區為活動中心,可以滿足社區居民的多種文化生活和學習的需要。開發不同類別的、多層次的、貼近社區居民生活的培訓項目是社區教育拓展的基礎。
3、專家講堂。著力培養出一批覆蓋各專業的專家學者,通過電視、電臺、報紙、學校及社區講座等,發揮專家的規模效應,提升電大的社會影響力。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二十多年來,各級電大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的有用之才,時代變遷,電大人不甘落后,也在不斷探索尋求新的發展出路。盡管盛行與當下的利益至上、文憑為上的思想和行為影響著電大開放教育的發展,但只要電大人牢牢抓住教學質量不放手,與時俱進,努力擴大辦學的規模效應,開放大學的社會影響必將不斷增強,社會地位也將不斷提高,成為成人再教育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