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大學生的孤獨感狀況,探討其與應付方式的相關關系,旨在向大學生提供降低孤獨感的建設性建議與科學理論依據。方法:采用UCLA孤獨量表和應付方式問卷對大學生的孤獨感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并討論其與應付方式的相關。結果:①男生孤獨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文科生孤獨感顯著高于理科生;三年級學生孤獨感顯著高于二年級。②高孤獨組較低孤獨組更傾向于自責、合理化兩種應對方式,低孤獨組較高孤獨組更傾向于解決問題、求助兩種應對方式。③大學生孤獨感得分與自責、合理化呈顯著正相關,而與解決問題、求助呈顯著負相關。
【關鍵詞】大學生;孤獨感;應付方式;相關
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他們的心理是否健康對他們能否成才至關重要,而孤獨感是構成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與許多的消極的應對方式相互聯系。
國內關于孤獨感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時間較短,研究成果較少。這些研究一方面偏重兒童和青少年,如研究家庭功能與兒童孤獨感的關系(辛自強,2003),初中生孤獨感的影響因素及其應付方式的比較研究(崔光成,2003)。另一方面傾向對影響大學生孤獨感的外部環境因素進行探討(李傳銀,1998),而從內部人格因素、應付方式等對孤獨感影響的探討研究較少。
所以本研究試圖通過分析大學生孤獨感與應付方式的相關關系,為大學生提供降低孤獨感的建設性建議與科學理論依據,使當代大學生明確改善自身行為的方向,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1研究方法
1.1樣本
在石家莊市三所大學(河北科技大學、河北醫科大學、河北師范大學)隨機發放問卷200份,均衡了性別、年級、城鄉、文理科,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3.5%。
1.2測量工具
采用UCLA孤獨量表(第二版)和肖計劃等人編制的應對方式問卷。
1.3數據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0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所采用的統計方法有t檢驗,F檢驗,Person相關分析。
2 結果
2.1大學生孤獨感狀況的比較
2.1.1不同性別大學生孤獨感的比較
以性別為自變量進行T檢驗,說明男生孤獨感得分(52.33±6.71)顯著高于女生(58.73±5.22),t= -2.93,P<0.05。
2.1.2不同科目大學生孤獨感的比較
以學科性質為自變量進行T檢驗,說明文科生的孤獨感得分(52.79±3.22)顯著高于理科生(48.82±7.13),t= 3.24,P<0.05。
2.1.3 不同年級大學生孤獨感的比較
以年級為自變量進行F檢驗,發現三年級的孤獨感得分最高(52.45±9.21),二年級的孤獨感最低(48.96±6.04),F= 1.93,P<0.05。
2.2大學生孤獨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
2.2.1 不同孤獨水平大學生的應對方式差異比較
通過分析孤獨感高分組(上25%)與低分組(下25%)在應付方式上的差異,發現高孤獨組更傾向于自責、合理化的方式,低孤獨組更傾向于解決問題、求助的方式。具體數據見表5。
2.2.2大學生孤獨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
大學生孤獨感得分與自責、合理化呈顯著正相關,而與解決問題、求助呈顯著負相關。具體數據見表6。
表5 不同孤獨水平大學生的應對方式比較
高孤獨感 低孤獨感t
M SD M SD
解決問題7.91 2.29 9.63 1.96-3.97**
自責4.14 2.21 3.23 2.102.11*
求助5.13 1.93 6.44 2.47-2.93*
幻想4.79 2.22 4.23 2.121.34
退避4.65 1.63 4.39 1.911.07
合理化4.52 2.41 3.98 2.021.12*
表6 大學生孤獨程度與應對方式各因子的相關
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孤獨感-0.33**0.37**-0.31**0.110.080.29**
3 討論
3.1孤獨感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結果發現男生的孤獨感總分顯著高于女生的孤獨感總分,這與孟晉(2002);尹莎莎(2012)的研究結果一致。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女大學生不再是原來那種羞怯、靦腆的社交特點,而是與男生一樣有理想有追求,所以她們的孤獨感體驗相對較低。而處于青春期后期的男性對愛情更為敏感,渴望來自異性的注意,另外男生之間友誼一般范圍較廣,很少有一對一的友誼出現,這就很難形成很親密的關系,產生更深的孤獨感。
3.2孤獨感的學科性質差異
由于學科性質的原因,造成文理學生認知方式的不同。理科生每天面對大量的習題或實驗,課業負擔相對繁重,無暇顧及那些由人際關系或情感帶來的不快,比較理性,人與人之間也較容易相處。而文科生接觸的東西過于感性,課業負擔相對較輕,與理科生相比更加敏感,感情比較容易受挫,在孤獨感體驗上更明顯。
3.3孤獨感的年級差異
孤獨感存在年級差異,新生的孤獨感體驗顯然要高于其他年級學生。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以及生活方式的差異都會讓新生產生孤獨感。二年級學生經過了一年的大學生活,對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以及學習上的變化都已經有了很深的了解,他們慢慢地適應了大學生活,所以孤獨感最弱。
3.4不同孤獨水平大學生的應對方式差異
高孤獨組更多地采用了消極的應對方式,即用自責、合理化的方式應對問題。孤獨感高的人往往會用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面對外界,通過自我責備、自我貶低來讓外界不去責怪自己,通過合理化的方法來使自己心理平衡,從而最終讓自己避免受到傷害。而低孤獨感的人則更多地采用了積極的應付方式,即使用解決問題、求助的方式。低孤獨感的人往往比較外向,所以他們愿意與人交流,愿意通過尋求別人的幫助來主動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辛自強,池麗萍. 家庭功能與兒童孤獨感的關系:中介的作用. 心理學報,2003,35(2),216–221.
[2] 駱光林,阮俊華,樓成禮等.大學生孤獨心理的調查與分析.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1999,26(3):112-115
[3] 李傳銀.大學生的孤獨心理探析.淄博師專學報,1998,3:78-80
[4] 崔光成,姚齊和.初中生孤獨感的影響因素及其應對方式的比較研究.健康心理學,2002;3:195-196.
[5] 王振宏. 初中生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及其關系的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3,22.
[6] 尹莎莎. 大學生孤獨感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 新視界,2012,1.
河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學生孤獨感與應付方式的相關研究”(項目編號:S2011Q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