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越來越多的運用,產生了網絡語言,并越來越多的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用語。網絡語言形式多樣,風格各異,但都體現國民當下的一些特點,有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運用。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網絡語言的教學也更有必要。
【關鍵詞】網絡語言;漢語;第二語言教學
一、漢語網絡語言的形式及特點
(一)、漢語網絡語言的形式
1、舊詞新義
隨著網絡語言的普及,人們為了標新立異,把一些原有的詞語拿出來,賦予一些新的意義,尤其近幾年比較流行的“打醬油”,之前廣州電臺采訪的某市民對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他說:“我是出來買醬油的。”打醬油原本是指以前的醬油都是零賣零買的,自己拿著瓶子到商店,你要多少,人家就給你稱多少,現在網友們又給“打醬油”一詞加入了新的的含義,就是不談政治,不談敏感話題,與自己無關,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
2、新詞新意
新事物新概念層出不窮,人們的思維愈來愈細致復雜,這些都會向交際提出新的要求,推動語言不斷豐富詞匯,網絡語言作為語言的一種新形勢,他的發展也是趨之若鶩,例如:“菜鳥”就是新手的意思。
3、同音代替
很多詞的產生都是通過讀音相同,來代替原有的詞語。例如:“泥”代替“你”等等。這些替代,可見現在網民的一些奇思妙想,思維之膽大。
4、數字代替詞語
許多網絡語言不僅存在于漢字,數字也成了人們交流的語言符號。人們喜歡用555來代替哭,這些數字代替詞語的產生,也源于他們讀音的相似,這種代替豐富的網絡語言的形式,展現了人們思維的開闊。
(二)、漢語網絡語言的特點
1、簡潔性
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大都是為了使用方便。網絡交流時用文字交流,當句子很長時,網民為了更加快速的交流而用一些簡單的縮寫或數字表達。例如:“再見”用“88”,“人艱不拆”,表示“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2、趣味性
網民擅長用了諧音、仿擬、拆詞、摹狀等辭格,使語言表達形象詼諧,個性有趣。例如“居里夫人”(名詞新解,居里為動賓結構,表示居在家里的人,用來形容極其喜歡待在家里的人);“畢加索”(“閉家鎖”之意,也是形容不愛出門的人)。
二、第二漢語教學中網絡詞語教學的必要性
(一)、社會進步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新思想,新觀念層出不窮,產生了很多新詞語;另一方面,為了表達新思想!新觀念的需要,人們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提高和深人需要,人們創造出更多的新詞語。例如:政治類新詞語:不作為、跑官。經濟類新詞語:灰色市場、投資銀行。社會文化類新詞語:三失、圖書漂移。大量新詞語的產生及在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不能單單依靠《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范圍內的詞匯,也不能固守于教材中的詞匯,應當將新詞語真正納人到對外漢語教學中來。
(二)、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目的,滿足學習者交際交流的需要
這是一個新詞語頻繁出現的時代,新詞語常常反映出一些社會焦點、熱點,從某些角度也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和國情。如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忽略新詞語的教學,學習者不了解這些新詞語,必然不能很好地融人社會現實,融人中國文化,交際交流也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學習者有學習新詞語的這種需求,我們就不應該固守于基本詞匯,應該認真考慮如何在教學中實施新詞語教學。
三、第二漢語教學中網絡詞語教學的策略
網絡新詞語是漢語新詞語的一部分,漢語新詞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日益得到重視。同時,在教授學生是要注意策略,不然會起到反面的效果。
(一)、應當選擇適當的教學對象
1、區分留學生的漢語水平
各階段的學生,對詞語的接受程度不同,以吸收生詞量最大的讀寫課來說,如果說中高級階段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更高、更熟練的交際能力,并大量擴張詞匯為主要特色的話,初級漢語讀寫課就是以準確地發音、熟練地掌握并運用漢語基本語法為主要特色。初中級階段中,詞匯在這一階段并不是主要任務,不建議引入網絡新詞語;中高級及研究生階段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詞匯,為了進一步熟練交際,擴寬學習漢語的渠道等,可以根據年級和程度的不同,逐漸引入網絡新詞語。
2、區分留學生的學習時間
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根據學習期限可以分為長期學習,短期學習。長期學習的學生動機多樣化,基本上是為了更好的在中國生活,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所以網絡新詞語有必要進行教學。短期外國留學生其目標主要是在短期內掌握基本的漢語知識,同中國人進行簡單的交際,所以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從學習者的需要出發,即所學內容是學習者在交際中馬上應用的,也是學習者急于掌握的。網絡新詞語的使用范圍有限,不影響基本交際,所以在短期學習中不建議進行教學。
(二)、應當選擇合適的課型
在對外漢語課程的整個教學設計中,最能和新詞語發生關系的是:(1)報刊閱讀課,(2)當代中國話題課程。因為網絡新詞語源于網上,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相應地引入網絡新詞語,同時結合課型選擇講解擴展的程度。報刊閱讀課也是講解網絡新詞語的重要課型,教師在依據教材的基礎上,也要不斷地加入一些鮮活的報紙資料進行教學,可以是具有時效性的新聞事件,這些新聞事件引出新詞語如“打醬油”“圍觀”等,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的社會現狀。還可以把報刊閱讀課放到網上去,讓學生能讀懂網絡上的文章、網友留言,甚至讓學生參與到網絡討論中去。
四、總結
網絡在生活中的應用,產生了大批的網民,也使得網絡語言越來越豐富、多樣。本文從網絡語言的特點,網絡語言教學的必要性以及網絡語言教學的策略三方面討論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網絡語言教學。網絡語言的教學,可以豐富漢語的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同時緊跟當代中國的時尚潮流。
參考文獻:
[2] 祖迪. 網絡新詞與對外漢語教學[J]. 雞西大學學報,2013
[3] 耿靜穎.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新詞語教學[J]. 華章,2013
[4] 席文. 漢語網絡語言與對外漢語教學[J]. 黑龍江大學,2012
[5] 李寒冰. 語言的藝術[J]. 語言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