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文字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歷史文化,同時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本文通過例談形式論述了古文字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古文字;語文教學;應用;
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從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六多百年的歷史。在這極其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字形雖已與造字之初的形態有很大不同,但漢字據義繪形的原則依然未變,古文字與今文字比較起來,僅是構件形體由象形變成了非象形意義符號,而其組合結構的構義性依然如故。這就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古文字字形“圖畫”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某些知識提供了很大的應用空間。教師應針對相應內容進行規律性提示,這樣不僅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歷史文化,有助于識字教學和糾正錯別字,更有助于理解古今詩文的詞義。
一、古文字字形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歷史文化
漢字的構形意圖離不開特定的歷史背景,其中包含造字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當時人們的思想和心理狀態,以及當時信以為實的神話內容等。如“女”字,甲骨文作(此略。下文均為“略”字),是捆縛的人屈身而跪的形象。可見“女”本義是奴隸。古代奴隸主要是戰爭中的俘虜,在氏族社會里,男俘主要用為祭品或食品,女俘則留下服役,充當奴隸。因此,“女”即是奴隸,又可以表示女性。后世分化,“女”表示女性。再如“妻”,甲骨文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部像長發女子形,下為女子,上像其長發,字形右部為一只手,整個字形像用手抱女子,這就是說,妻子是搶來的女人。《甲骨文字典》說:“上古有擄掠婦女以為配偶之俗,是為掠奪婚姻,甲骨文中的妻字即此掠奪婚姻之反映。”解釋甚確。后代“妻”字所表示的女子長發變為“十”,“又”即手,插入發中,即成今天“妻”字字形。又如“卜”、“兆”、“占”三個字,商代是篤信鬼神的時代,其具體表現就是占卜,那時戰爭、風雨、收成、生育、疾病、做夢等無論事大事小,都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兇。占卜的材料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時,先在甲骨背面鉆出一些小坑,然后灼燒小坑,使甲骨正面因受熱而出現裂縫,占卜者即依據這些裂縫的多少、曲折、走向來判斷吉兇。“卜”字像橫視的甲骨,“一”像荊木條,整個字形像用荊木條灸甲骨。灸后甲骨表面出現的裂紋叫“兆”。兆字甲骨文正像裂紋形。兆是判斷吉兇的依據,也是吉兇的提前顯示,事情發生前的跡象,今有“征兆”、“預兆”等詞。“占”字本義也是卜問吉兇,字形由“卜”和“口”組成,加“口”表示詢問吉兇。總之,可以說歷史背景是漢字構造的源泉,而漢字字形則是特定歷史狀況的反映。有人說漢字貯存了歷史或使歷史定格在漢字之中,這話一點也不過分。
二、古文字教學有助于學生識字和糾正錯別字
漢字有很多形體很相近,比如“即使”與“既然”是兩個常用的關聯詞,有的同學在書寫上常把這兩個加點字搞混。“即使”表示未然假設,“既然”表示已然推論。“即”的甲骨文字形左邊表示食器,右邊是一個跪坐的人形,口向食物,表示未進食;“既”的甲骨文左邊同樣食器,右邊也是跪坐的人形,但是口不向食物而向身后,表示進食完畢。現代漢字的字形依然保留了兩字中口的向背特征,聯系意義,這兩個字的字形就不難辨別了。以上可見,凡與“接近”、“就”有關的詞語就是“即”;凡與“已經”有關的詞語就是“既”。
再比如,古代曾用貝殼作為貨幣進行交易,和錢物有關的漢字自然多用“貝”表義了。如“貨、貸、貫、賞、賜、贈、賄賂、貶、贓物”等等。這樣學生就不會把“受賄賂得來的贓物”寫成“受賄絡得來的臟物”了。再如,甲骨文中的“玉”字作“豐”,像玉串,三橫為玉片的平視圖,一豎為貫穿玉片之繩。“玉”字原寫作“王”字,不過是三橫距離相等。而“王”字中間一橫靠上,后為了與“王”字區別,才加了一點,但“王”字很少作字的構件,所以作為左右結構字形構件的“玉”仍不加點。因此,現代漢字中“王”部的字只有“皇、閏”等少數字屬古“王”部,其他的大部分都屬古“玉”部,這些字的意義都和玉有關,如“瓊、琪、瑾、璧、瑤”等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記住“白璧無瑕、瑕不掩瑜”等字形,也有利于區分“暇、遐、瑕”等字形。
三、古文字教學有助于理解古今詩文的詞義
首先,在確定多義詞在具體句子中的意義時,可以運用古文字字形知識來進行提示,幫助學生做出自己的判斷。例如《曹劌論戰》中“公將鼓之”、“一鼓作氣”的“鼓”字,大多數人都把它處理為名詞活用為動詞,但從它的小篆字形(略)來看,左邊是一只放在架子上的鼓,右邊是一只手拿著鼓槌做出擊打的動作,可見“鼓”的本義就是擊打,它原本就是個動詞。又如“之”,學生看見它的第一反應是虛詞,而往往忽略了它的實詞用法“之”的甲骨文是“止”,止是腳的象形字,代表離開的地方,有到、往、去的意思。如《史記·陳涉世家》中的“輟耕之壟上”,《為學》“吾欲之南海,何如”中的“之”即為動詞義。教師向學生介紹這些古文字字形知識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再如,《為學》“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從字形上看,其本義是區域、邊境,這里用其本義,而《曹劌論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鄙”用現代義,是目光短淺的意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運用古文字字形知識幫助學生解決有爭議的問題,不僅可以形成正確的觀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此外,古文字在現代漢語教學中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如“厲”,《說文解字》的解釋為“旱石也”,即為磨刀石。成語“再接再厲”是說兩只雞相斗互啄,喙啄鈍了,就再到石頭上磨一磨接著啄。知道了“厲”字的意義,能幫助學生輕松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字形并理解其意義。又如“厲兵秣馬”的“厲”解釋為“磨,磨礪”是從本義引申來的,了解了這一點,成語的“磨快兵器,喂飽馬匹。準備戰斗”之意就不需特別記憶。還有就是現代漢字中,“草”部字都和草義有關,如“菅”是一種茅草,“草菅人命”就是指像對待茅草一樣對待人命;“莠”是類似谷子的野草,“良莠不齊”就是指好苗和野草混雜不分,比喻好人和壞人難以區分。“薈、萃”均是指草多貌,“出類拔萃”就是指超出同類,“群英薈萃”就是指眾多人才匯聚在一起。
總之,古文字字形用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規律性提示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師切莫談古色變,要多研習、多積累,并適時地將其運用到教學中,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匯聚成類,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進而使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參考文獻:
[1]李強:“古文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妙用”,《吉林教育》,2011(12).
[2]朱成華:“淺談古漢語文選教學中運用古文字的優勢”,《價值工程》,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