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習自主性越來越得到強調,許多教師在課堂上面對越來越活躍的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對課堂教學帶來的這種新的師生關系感到困惑。要不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面對主體性強的學生教師到底要不要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才不是妨礙學生主體的發展?在備課中如何滲透新理念,在課堂中如何體現新理念?
【關鍵詞】新課程;課堂;備課;教學;自主學習
為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適應今天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通過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更新我們的教學數學觀念,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一、在備課中滲透新理念
1.素材的選擇要符合現實而且有意義。由于教材編寫具有時代性,限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根據那個年代學生的條件及當時社會對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編寫的內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時期的使用。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再好的教材經若干年后也會滯后的。因此,我們手中的教材有些編排順序、準備題、例題、呈現方式及例題的情境已不能適應我們今天的學生學習了。這就要求我們備課時,在基本不改變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同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或內容為學習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日常生活密切聯系。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會樂于參與,他們才會對數學產生興趣。
2.教材的呈現方式要多樣化。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收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這句話揭示我們,教材不是圣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為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安排教材的呈現形式。因為,教材的編寫是根據知識的結構展示其發生、形成、發展的順序。而我們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不一定適應教材中的呈現順序及呈現方式。
二、在課堂中體現新理念
1.創設沒有精神壓抑的學習環境。
(1)轉變教師的角色。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探索過程。實現由傳道、授業、解惑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轉變。人們常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友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心里輕松的情況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產生愉悅的求知欲望,無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
(2)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誠于衷而行于外,應滿腔熱情、精神飽滿地出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態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恰當地組織教學,教師要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通過對一個個問題導語,一個個環節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話語,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從而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興趣。
2.創設開放式的教學過程。由于開放式教學過程能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每個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得到發展。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開放式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教師要盡量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更多有思維空間。
3.設計不同層次的開放性練習題。為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使全體同學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練習題或選擇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設計每個同學都有參與機會的開放性練習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
三、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創設情境、因材施教,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根據教材創設情境很關鍵,以境激情,以最好的境、最深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問題可由教師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但是,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才能迅速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學習中存在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應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需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在教學中應用現代教學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特別是提高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教育過程中相信學生,以鼓勵和肯定學生的成績為主,培養信心使之愿學,這是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參與的開始。
2.開拓學習視野,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引導他們樂學,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數學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才能愈來愈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活動中。教與學必需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要使“師”(教)與“生”(學)“情”與“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場景來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上應不斷滲入學法指導,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互動中教師親切的教態和委婉的語言是親合力突出的表現。教學語言多用“你能……嗎?”“你的解題思路很好,其他同學有不同的解法嗎?”等等這類比較婉轉又有鼓勵性的話。另外課堂中的練習多采用同學之間互相點評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調動課堂氣氛,同時也能讓他們更好的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相互點評中共同進步。還有數學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參與,多發言、多討論、多競爭、多評價。
3.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領悟學習數學的方法,指導他們會學。要注意培養他們養成自學——聽課——反思——鞏固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多擔任引導啟發者的角色,滲透化歸轉化、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數形結合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當學生能解決某個新問題時不要立足于表面,注意培養學生深化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回味問題的習慣,使學生懂得解完某個問題并不是目的。若就此了結,往往會失去更為寶貴的東西,從而獲得更有益的啟迪,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知識網絡結合點處作更深層次的思考,引導學生真正會學。這些思想方法的領悟對數學的學習和探索非常重要。這樣,學生在自我觀察,自我實踐的過程中,就會逐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就會在這種自主性的學習中逐步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學生也會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學習中逐步鍛煉和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從而促進自身各方面的素質能力全面發展,實現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書越來越難教”,這時我們一線老師的共同感慨,如何體現新理念,需要教師自我否定,“揚棄”習慣的教法,這時一個痛苦的蛻變過程;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處在試驗研究的初始階段,沒有標準可依,沒有模式可仿,又談何容易?感性地走近學生,學生是一個猜不完的謎;理性地研究課堂,課堂是一個解不完的結。我們只能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合適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方法。新課程向我們提出了新挑戰,也給我們帶來了新機遇;我們需要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合作、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