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和改革亦勢在必行,教育產業已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到我們社會經濟運行體系中去了。由此,教育產業化、教育產業性成為了人們當前不得不面對的議題。
【關鍵詞】中國教育;產業化;教育產業化
1. 產業與教育的產業化
要討論教育產業化,首先清楚產業和教育產業這兩個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就一般意義而言,產業是指生產性企業、行業、部門的某種集合,它最初特指工業。強調其提供產品的生產性特征。第三產業出現并取得迅速發展之后,現代產業的概念在內涵被賦予更廣泛內容。產業的屬性(第三產業)凸現了以提供勞務為主的經營性內容,將不直接進行物質財富的生產部門歸為第三產業,如為社會提供信息,通信、郵電、和教育等服務性行業納入第三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作為產業是自然而然的,因為教育本身也有產業性。教育有產業性是指教育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社會效益,從而對經濟的長遠發展起推動作用;通過教育投入,可拉動教育經濟增長,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功能和特性。從經濟角度看,只要教育部門占用了經濟資源,有一定的就業規模,存在投入產出關系,不管最后是政府購買還是私人支付,教育產出的兩種形式——教育服務和科研成果,都是產業。
從產業的角度來界定教育產業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教育產業是指教育單位的生產活動,其產品是教育服務,它通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務提高自身素質,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體現教育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廣義的教育產業除了包括教育單位所進行的生產活動之外,還包括圍繞教育資源和教育對象所進行的生產活動。本文的所說的產業化指的是廣義的概念。
2教育產業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教育產業化就是將教育市場化,通過市場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要完全納人市場經濟的軌道,把教育辦成產業,學校按照企業經營并按市場經濟規律(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與社會相交換,從而實現教育勞動的價值并取得維持學校運轉和發展的資金。教育產業化是可行的主要原因有:1.教育產業的發展非常有利于擴大內需,刺激需求增長,解決社會需求和經濟需求嚴重不足的問題;2.有利于進一步分配資源,完善經濟結構;3.非常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4.發展教育產業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5.興辦教育產業是振興我國經濟的根本措施。6.產業化教育有利于教育與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教育產業化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教育本體即學校發展的產業化、教育出版的產業化,以教學科研機構為依托的高新技術產業化,與教育相關的服務保障業和以教育產業為基礎發展的相關產業的產業化等等。
從需求方來看,知識經濟的重要性越發突現,社會和居民有強烈的教育消費需求愿望,這是使得教育產業化成為可能的又一原因。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又一次偉大變革,這種以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儲存、轉化、應用為基本形式的經濟,也稱信息經濟,其基礎則是教育經濟。這就決定了教育市場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而培養與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則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擁有16億人口的大國,從居民的消費比例來看,教育消費的年均增長速度是20%,中國青年報社幾年前對一些家庭是否希望子女上繼續讀高中的社會調查中顯示:85.6%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從知識經濟和社會需求方面看教育的產業化是可能的。
3教育產業化實施建議
3.1首先正確認識并從整體上把握教育的產業化。教育產業化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市場化 即是在政府干預下的市場化。教育產業化離不開政府的監督和指導,政府最主要的教育責任是依法履行實施義務教育的義務,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建立和維護市場環境中的教育秩序以及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其他措施保證教育公平。多年來教育經費不足的現實是迫使學校自謀生路,教育走產業化道路是解決教育經費危機的需要。解決教育經費危機的根本之舉是政府承擔自己的教育義務,政府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運行制度,并形成一整套科學的監控制度,包括法律規章制度和政策、相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手段。
3.2其次要注重高等教育產業化與公益性目標的銜接。
高校教育產業化并不意味著能夠丟掉教育的本質屬性和教育的公益性,相反,只有高度的產業化的條件下,高等教育產業化才能更好的兼顧公益目標。高等教育產業化不排除盈利,學校只有在盈利的條件下才能夠改善辦學條件,才能夠更多的資助貧困學生。
在高等教育產業化的條件下,社會力量介入高校的辦學中,社會資本與高校教育容為一體,這就能夠使學校有可能建立各種類型的助學資金,解決貧困生學業問題。并且,在高等教育產業化的條件下,高校與公眾之間形成了互動機制,企業化的經營方式使得高校更加關注公眾的教育需求,并以此作為調整供給結構的重要依據,把整個教育置于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全盤考慮。
3.3再次,教育發展的產業化進程要循序漸進。
教育產業化是一種趨勢或者說目標,但其需要循序漸進,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加強實踐總結和理論探討的結合。要制定一系列適合于教育產業化發展的產業政策。它不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原有的教育法規,也不能完全套用現有的其他產業的產業政策。教育作為一種產業要進行市場運作,就必須建立成熟的教育市場體系,使教育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與充分利用。教育產業要保護并拓展自己的市場,并使教育市場走向成熟,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3.4最后,要廣泛拓展教育發展的產業化途徑和方式。
教育產業化要求教育作為一種產業通過市場來進行運作。首先就是一個教育投入問題。教育的投入按照教育法的解釋為財(財政)稅(稅收)、費(各種教育費附加)、產(校辦產業)、社(社會投資助學)、基(教育基金)等六個方面。另外還應考慮占家庭消費一定比例的教育投入和有經費支付能力的受教育者的個人投入。教育投入以國家為主,也要廣泛拓展融資渠道,如對教育產業的銀行貸款業務、設立各種教育投資基金、發行債券、吸收國外資金發展教育事業等。當然,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教育的核心主體怎樣實行產業化、實行什么樣的產業化。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4教育產業化出現問題的分析
北師大的勞先生認為,教育產業化已經是一個事實,所以現在的討論不是教育要不要產業化的問題,而是如何面對這個市場,如何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總的來說,教育產業化發展中出現問題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4.1教育產業化造成了教育不公平。教育產業化運營最理想的目標是提高學校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同時并不與教育公平發生沖突。然而教育公平除了在原始社會出現過之外,從來都是一個人類夢寐以求的遙遠目標。從奴隸社會至今,教育從來就是不公平的。因此,教育不公平并不是教育產業化的產物,而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就是沒有出現教育的產業化教育也同樣存在不公平。與奴隸、封建社會根據個人的出身決定是否受教育和受什么樣的教育相比,資本主義社會在保證全體公民基本受教育權力前提下讓家庭富裕或品學兼優的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無疑是一大進步。更為重要的是,從長遠來看,教育產業化的最重要目標是提高教育效率,避免教育浪費。
4.2教育產業化導致了教育的亂收費。
教育收費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是因為學費收不收,而是因為為何收和收多少的問題。教育亂收費、高收費首先跟管理體制不健全有關,政府相關部門缺乏對教育收費相關的監督,管理機構缺乏對教育收費公開、聽證的制度。再者,也與學校(特別是高校)管理人員臃腫、管理機構龐雜、辦事效率低下、審計制度匱乏有關,因為這些都在無形之中提高了教育運行的成本。改造和治理學校亂收費的問題,可以通過立法或健全法治來解決,當然這需要有一個過程。
5總結
總上所述,教育的產業化發展是教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我們必須找到適合我們國情的發展模式。當然教育產業化在發展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我們可以通過立法,健全法制等手段,在發展中解決。教育產業化在我國具有特殊的內涵,只要我們嚴格界定和把握發展方向,我國教育產業化就有著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1]寧本濤,對“教育產業化”爭論的再思考[J]. 2006,(18)
[2]張志祥,黎春嫻,教育產業化的反思 [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