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問題教學法”是教師依據對教材的理解,提出問題,進行課堂討論研究的一種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以學生的思考為研究性學習的切入點,以創新思維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推行“問題式”課堂教學法,構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觀,扎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問題教學法
所謂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來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努力的發現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由此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學習,從而完成一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中,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益突破口就在于運用好問題教學法。
1 “問題教學法”的優點
1.1 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系列問題會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化、具體化,從而使學生明了在本節課的自學中要學會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這樣的課堂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體現了人人學有用的語文。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透過問題,能更多地了解到學生在想什么,關注什么,思考落在哪個層面上。
1.2 問題能讓師生對知識記憶更加深刻。在備課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準備好主要問題及提 問順序。擬出有嚴格邏輯順序的問題提綱,對學生的回答問題要有預見性,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并據此準備好解決措施。在課堂上學生的想與回答會讓他們對知識記憶深遠。
2 “問題教學法”在語文課堂教學應用的步驟
問題教學法在語文課堂教學應用的步驟,筆者認為包括三個方面:
2.1 提出問題,以凝激學。教師在對教學內容總體認識和熟悉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提出課堂所要解決的問題,創設學生想弄明白問題的情景,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
2.2 自學思凝,探索出路。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若經過多次嘗試仍然有問題不能解決,再進行小組討論共同探索。
2.3 解決問題,歸納總結。這時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升。語文科的教學并不是為了解題而解題,而是在例題的解題中善于歸納總結,提升為技能,才是最終的目的。所以教師有必要根據內容補充一些練習,這樣做既能豐富課堂信息,也能使學生進一步從中體會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3 “問題教學法”在新課標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3.1 確定問題,把握難度。語文教師是否具備問題意識和提問技巧是實施語文問題教學法的關鍵。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要在鉆研教材、教學大綱和了解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情況的前提下,對所教內容做出恰當的分析和計劃,確定好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聯系這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一般基本知識問題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而設計的,為容易題,適合于基礎較差的同學;基本方法問題是針對知識點間的轉移及其轉移方法而設計的,為中等難度的問題,適合于基礎一般的同學;基本聯系問題是針對知識方法間的聯系而設計的,為稍難題,適合于成績拔尖的同學。問題編好之后,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排列,成為一個以問題為交叉點,適應學生認知發展的知識網,用這個網來覆蓋全部教學內容。筆者在上《故都的秋》的時候就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寫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點各是什么?文中寫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還是空間)?然后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然后落實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為什么不寫香山的紅葉,雄偉的故宮等景物卻寫“清”“靜”“悲涼”的景物呢?作者是熱愛故都的秋還是悲秋呢?請從時代背景、選材等角度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較,說說自己的看法。兩節課的問題教學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認識,
3.2 引導粗解,技巧輔助。三個層次的問題至少要分三階段提出,每一組問題提出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要給學生有運用課本知識或相互討論去解決問題的時間。由于基本知識問題僅涉及新知識的某一個知識點,并且孕育在學生已學的知識中,所以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都能獲得問題的解決,這些問題,盡可能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上黑板練習。基本方法問題主要設計有直接聯系的兩個知識點及其轉移間的方法并有導向的問題,所有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討論或教師點撥一般能獲得問題的解決,基本聯系問題則是涉及知識、方法間的聯系并有導向的問題,面可大可小,對于新課,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對于復習課,涉及的面可寬一些。這些問題,學習好的學生在粗解環節中能獲得問題的解決,中等學生通過討論一般能獲得問題的解決,基礎稍差的學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要求他們找出問題解決的癥結在哪里。對于問題粗解過程中還學有余地的學生,可運用問題從求異、求寬、求深等思維角度把他們的思維引向問題解決的深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