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滋潤心靈的雨露,隱約又發胡子和哺育感情的作用。在對孩子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等多方面的培養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對音樂的情感性、形象性以及愉悅性三大基本特征進行把握,合理地音樂作用能夠使孩子們的心靈得到觸及,實現陶冶情操的效果。
【關鍵詞】音樂教育;愉悅性;提升;
一、音樂教育的愉悅性的提升
音樂是發展孩子想象力、創造力、促進個性發展的有效手段。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動聽的聲音、美妙的音樂,喜歡隨著音樂歌唱、舞蹈,音樂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但在幼兒園里,我們卻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老師非常強調秩序和規則,在教師的設計和要求下,孩子被動機械的唱歌、做動作,所有環節都如教師所愿“順利”完成。即使是在幼兒主動感受、表現音樂的活動中,幼兒的所感、所想、所為常常并非源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認識,而是教師思想與意志的巧妙加強。如果我們看不到孩子在愉快的感受、熱情的表達、自由的想象,那么,這樣的音樂活動肯定不能認為是成功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藝術活動的目標是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豐富審美經驗、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傳授。
1.讓幼兒在音樂中體驗快樂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一種先天性的行為趨避傾向——趨向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回避消極的情感體驗,幼兒尤其如此。對于能帶給他們快感并讓他們獲得成功體驗的活動,幼兒總是樂此不疲,并能表現出不凡的創造性,因此,音樂活動始終讓孩子感到輕松、快樂。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到:(1)選擇美好的音樂,使幼兒能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積累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2)創設輕松愉快的音樂活動氛圍,讓幼兒懷著愉悅的心情,自由、充滿自信地與音樂交流。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飽含激情,不斷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并給予鼓勵,讓幼兒獲得成功感。(3)音樂教育的內容要適合幼兒的水平,如果發現大多數幼兒覺得緊張,就應調整難度。(4)教育方法應盡量游戲化,讓幼兒覺得自己在玩音樂、與音樂做游戲。當音樂活動能像游戲一樣對幼兒充滿誘惑時,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會極大地增強。
2.給孩子自主感受音樂、表達情感的機會
有的教師總覺得孩子無法理解音樂,他們常常為了保證活動能按計劃順利進行而代替孩子去體驗、判斷。在欣賞活動中,有的教師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感受,讓孩子們沒有機會自主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師的牽引下被動參與。有時,教師還會要求孩子明確的說出音樂的內容,其實許多音樂作品并不能與音樂情景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即使是內容指向很明確的標題音樂,也不能說出某一樂句對應表現的是什么內容。合適的做法是讓孩子自主的去感受,哪怕他們的理解與原音樂內涵大相庭徑,也無關緊要,重要的學習過程的體驗。音樂是一門個性極強的藝術,每個人都可對音樂藝術有獨特的理解。我們應鼓勵幼兒用富有個性的表達對音樂、對生活的感受。幼兒可以為高興而唱、為歡樂而舞,也可以把音樂作為排解憂愁的手段。在教育過程中,應讓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教師可以啟發、引導,但不可有太多的暗示與強求。當孩子們富有個性的理解以及創造性的表現方式被老師肯定時,他們體驗到了被尊重的感覺,滿足了自我表現得需要,這種正向情緒會激勵他們更加熱愛音樂。
3.確保音樂教育的愉悅性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愉悅身心,音樂學習的過程是認知,情感互相影響和作用的過程。幼兒只有將情感、身體感受和思考融為一體時,才能激活想象力、感悟力,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效,更能滿足表現自我的需要。例如,某次音樂觀摩活動的內容是根據曲調填詞,由于教師選的曲調偏難,孩子們的想象被抑制了。他們既要創編其中一句歌詞,又要注意旋律的標準,顯得十分緊張。教師“啟發”,孩子被動跟從,生怕出錯,毫無快樂可言。如果當時教師馬上調整難度,或者事先讓孩子充分熟悉曲調,孩子們也許仍能體驗到自主探索和創造性參與的快樂。細致嚴密的教學計劃固然是必需的,但我們不能為了實現計劃而犧牲孩子們享受音樂的機會,不能為了得到設計好的答案而犧牲孩子們自主學習、創造的機會。其實,孩子并不是為了取悅成人才進行音樂活動的。真正的音樂教育在于給幼兒以快樂和享受,在確保教育過程愉悅性的同時,提高幼兒的音樂興趣、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只要從幼兒實際和音樂教育的本質出發,時間上多一點少一點,環節上多一個少一個,內容上動一動、改一改,都是可行的。
二、愉悅性的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音樂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馬克思曾經說過:“音樂是人類第二類語言”。音樂是在眾多藝術表現形式中具有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特殊溝通功能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音樂藝術教育》中提出:藝術教育除了包含審美教育的內容和功能外,還包括非審美教育的內容和功能。這種非審美功能涉及到人生的諸多方面,如情愛的、科學的、倫理的、政治的等等。可見,音樂為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夠根據不同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因材施教,體現了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獨特性。同時,音樂源于生活,具有各種表現手段,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多樣性。
2.音樂鑒賞可以啟迪智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音樂鑒賞作為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日益引起理論界和教育界的關注。可以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得到休息和松弛,而且能發揮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通過音樂欣賞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欣賞音樂的能力,從而啟迪智慧,提高素質。使大學生在極富現代氣息的娛樂與審美過程之中獲得綜合性的知識結構,幫助大學生們實現主動地關切人的命運、尊嚴和價值,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3.音樂能激發素質教育過程中青年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的過程。欣賞者從音樂中獲得的這種感情體驗,并不是由于標題或文字說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種感性上的直接體驗。真正的情感體驗必須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所以要用心去感受和欣賞好的音樂。
4.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力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國際競爭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音樂審美在發展人的創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在對普通高校的非音樂專業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應當引起他們對音樂教育所特有作用的足夠重視。音樂教育通常被教育界認為是塑造想象力和開啟智力的一把金鑰匙,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音樂教育,它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今各高校都把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放在首位,而科技創新能力的養成可以通過輔助的音樂教育來逐步實現。
三、結語
每個孩子都有音樂潛能,如果我們能給他們創造豐富愉悅的音樂環境,為他們自主感受、學習音樂提供自由的空間,同時仔細觀察、耐心等待,在恰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孩子們必能從音樂中體驗更大的樂趣,初步獲得創造智慧和想象力的藝術表現力。
參考文獻:
[1] 劉慧銘.審美教育是中學音樂教育的核心[J]. 藝術研究. 2000(02).
[2] 毛翔宇.論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育[J].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