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好習慣讓人終身受益。但是,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的養成需要別人的指導,甚至需要付出長時間的艱苦訓練。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明確:知識如果有良好的習慣作基礎,將會發揮其最大限度的作用。當良好的習慣形成之后,其他的一切問題都將會迎刃而解。基于這一點,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作為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兩個大學生同在一家大公司應聘,試用期3個月。兩人中,一個是名牌大學,一個是普通院校。普通院校的學生因為自己的“牌子”不“靚”,就準備干滿3個月后重新應聘。不想3個月結束,普通院校的學生被留了下來,而且月工資直接加到4500元/月,比原來預訂的3800元/月工資還要高幾百元。究其原因:原來是一個“小小”的舉動——接電話。原來,普通院校的學生接電話時會說:“你好,這里是×××公司,請問你找誰”、“請稍等”、“他不在,請您留下聯系號碼,我負責轉告”,而老板看好的就是他的這一點——有禮貌、有教養、素質高。后來,普通院校的他解釋說:接電話的禮貌僅僅是他大學期間很自然養成的一種習慣而已!多年來使用電話時他一直都是自然而然這樣的,甚至根本沒有刻意去注意禮貌問題。他在讀大學的時候,因為宿舍同住的人比較多,接打電話自然很頻繁,打電話來的一般都是室友的親友、室友的親友不就是等于是自己的親友嗎?大家從尊重室友推而廣之,到了尊重打電話給室友的人,于是,很自然的,大家都養成了使用相對固定的接電話禮貌用語的習慣。養成這些習慣的時候,他也并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給他帶來什么好處,并且他估計,今后在其他競爭中,要贏在一個簡單習慣上的機會也很小。但是,他畢竟在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贏得了工作,并且讓他在這家大公司工作的幾個月時間里,每月還多了幾百塊錢,而這一切,僅僅是一種十分平常的習慣而已。其實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一個人碰到事情的時候,不可能說“等我想想我受過哪些教育,老師怎么說的,我想想……”那肯定不行,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么是忘不掉?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鏈接。比方說,一個人見了人就問你好;做錯事,一定會道歉;辦重要的事一定要確認等等,這就是習慣。
一、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我們教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習慣”是指一個人在后天養成的一種自動化的動作行為傾向。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漸穩固下來的。中國有句老話: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可見,良好的習慣對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幫助學生培養一個良好習慣的卻能使學生受益無窮。養成教育是關懷人的一生的教育,特別是普通學校的學生,學習成績的一時落后,可能并不是智力、能力問題,而是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問題。學生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學習行為和習慣得到及時提醒,在訓練中,使之形成行為遷移,養成良好習慣。人人都有良好的習慣,校風校貌自然得到了發展。
二、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要讓學生認識習慣的重要性:就是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習慣才是好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什么重要意義。在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在認識上會出現一些偏差。比如,有些學生從來沒有意識到抽煙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反而覺得司空見慣,甚至自我感覺很“酷”;有些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見縫插針地講話,老師批評他,則認為老師是小題大做……諸如此類,都需要我們深入地講道理,耐心地做分析,只有當學生真正意識到抽煙、上課講話等行為會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不良影響的時候,他們才能主動去改正。
(二)與學生一起討論制定行為規范。定班規,制定習慣培養目標,一定要發動大家,學生以及父母老師都參與。確立目標,就是建立養成教育的目標體系,設立適當目標,既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又能使養成教育工作科學化、規范化。要讓學生自己說:習慣這么重要,我特別需要形成一個什么什么習慣。要一個一個地定培養目標,甚至兩個月培養一個習慣,一個新習慣,這都很好。
(三)需要持久的訓練,一定要訓練。習慣培養有很多技術手段,你們可以嘗試,但是有一條,一個行為的出現一定要訓練一個月以上。但是這訓練不是天天正步走,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進行分析、評估、引導、訓練等等,這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加強訓練,即通過反復強化訓練,讓學生明白應該怎樣做才是最好的。這個時候,老師就應該強化這項訓練,每天督查學生按程序去做。即在動手做事之前,列好當天的事務清單,并有條不紊、堅持不懈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四)進行榜樣的示范教育作用。在各種教育活動中進行榜樣教育,各種各樣的杰出人物都有好習慣。大家都知道李嘉誠很守時,他怎么守時?他的表都是撥快十分鐘的。同時要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要形成良好的集體風氣,誰出現了好的行為,在班里頭得到鼓勵、支持、欣賞;誰有不良的行為出現了,大家會鄙視、反對,這對一個人好的習慣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在走廊上掛寫有“輕聲慢步過走廊”的字畫、會計實操室里掛有“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標語等等,隨時隨地提醒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修養和素質,營造了培養良好習慣的氛圍。
(五)在培養好習慣的同時必然要矯正不良習慣。學習不好的孩子一定是學習習慣不好;品德有問題的孩子,一定是品德習慣不好。怎么辦?經過教育,經過培養,人是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訓練來矯正孩子們的不良習慣。矯正不良習慣一定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我經過對20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總結,發現了習慣培養的奧秘,可以總結出一句話: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而在快樂的體驗中養成良好習慣就是一個好方法。
另外,還可以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讀書小組、文學社、合唱團、足球隊、籃球隊等,通過系列活動發揮學生潛能,增強信心,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奮發向上的習慣、細心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善于創造的習慣等等。
(六)要求一致,取得家長支持。班級和學校要求一致,班級內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求一致,家庭和學校要求一致。為了做好這三個“一致”,我召開家長會,把班級的學習習慣印發給他們,帶領家長學習,指導家長怎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求家長一月對孩子一評。通過教師耐心細致的工作和良好的言傳身教,現在我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基本養成。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細節的習慣、頑強執著的習慣、敢于競爭、善于競爭的習慣、善于合作的習慣、樂于助人的習慣、誠實、守信的習慣、自信和自我激勵的習慣、樂觀愉快的習慣等方面下功夫,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為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我們重任在肩。我們應該從大處著眼,把學生培養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但是我們也應該從小事做起,引導學生堅持不懈地做好一件小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奠定人生的堅實根基,讓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