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體驗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基本樣式,是一種心智活動。數學教學一定應強調學生的親歷性,只有學生親身主動地參與體驗式學習。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增進學趣,主動認知、學會創新。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體驗;學習數學;思考;創新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體驗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基本樣式,是一種心智活動。體驗性數學學習是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調動學生的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兒童發展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兒童能力形成的主要載體。
一、讓學生在體驗中增進學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負擔。”以往的數學教學,往往只重視結果,而忽略了過程,知識形成的生動過程卻被機械的條文所替代。這樣,在不經意間抹殺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他們的認知趣味呈現出下降態勢。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形成知情合一的學習態勢,則只能在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的情形下,才能達到。在“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中,我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讓學生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各一個,然后各自進行實際測量,最后通過計算得出“三角形的內角之和是180。”這個結論一在這個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把握住學生急于證實自己結論是否正確的最佳時機,引導學生操怍,通過剪拼的辦法證實結論的正確性,并讓學生認識到,無論三角形大小、形狀、位置如何變化,其內角之和一定為180。。這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剪、測、算等活動中,提升學習興趣,隨之展開思維,從而接納并內化抽象的數學知識。
二、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認知
數學學習過程,就本質而言,既是一個自主建構知識的理解過程,也是一種真正意義的再創造過程。它要求學生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通過其主動的體驗,包括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與人交流、自主反思等活動,建構對數學的理解。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再創造機會,讓他們在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直觀思考等活動過程中自主地獲取新知。“5以內的數的組成”的教學,我先讓學生拿出了2根小棒,分成左右兩堆,形成(1,l)組合的認知,并學會用語言表述分與合。再讓學生拿出4根小棒,同樣分成兩堆,并想一想自己是怎樣分的。交流時,學生說出了(2,2),(1,3),(3,1)三種不同的分法。緊接著老師進一步引導:“誰能把這三種分法有規律地擺出來?”學生們邊想邊擺,有的先把4根小棒都放在左邊,每次移一根小棒到右邊,就得到(3,1)(2,2)(1,3);也有的先把4根小棒都放在右邊,每次移一根到左邊,分成了(1,3)(2,2)(3,1)。這樣,學生在操作體驗中發現規律,不知不覺地學會了“4的組成”,并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創新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思維則是從動作開始的,倘若切斷了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將得不到發展,創新的火花將無法點燃。小學數學學習最好是讓學生以物質材料為中介,通過手的活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一種可以感受的呈現形式,并借助語言的調節,內化成自己的心智活動,形成數學知識。“空間與圖形”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內容。《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轉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以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觀察、測量、動手操作,耐周圍的環境和實物產生直接感知。對“認識物體和圖形”(人教版一年級上)的教學,我們在學生初步感知“面在體上”后,為學生設計了這樣既富有童趣又具有挑戰性活動:“這些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的家安在哪里,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各種形體的積木),想辦法把他們的家搬出來,住到紙上嗎?”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搬家”的方法。結果有的學生把積木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積木周圍畫一圈;有的學生把積木粘一些印泥,再扣在紙上;有的學生用紙包在積木的周圍,用手使勁折;還有的學生把積木放在紙下用鉛筆描。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辦法在紙上創造出了各種已學到的平面圖形。盡管學生操作不夠規范,但通過動手動腦,開啟他們的智慧之門,潛意識地學會了創造。
體驗性數學學習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參考文獻:
①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常汝吉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
②《新課程教學法》小學卷上/張衛濤.周衛勇主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