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想法設法的為學生創造各種學習數學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數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習興趣的濃厚程度影響著學習效果。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遇到困難時也能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們只是表面的、形式的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只之以恒。中學數學這門學科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枯燥無味,缺少吸引力,它不像其他學科有實驗性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對某些學生來說,數學的學習只能是機械的、被動的毫無興趣的接受。我們現在的中學數學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多于實踐技能的學習。這樣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每況愈下,大多數對學習還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是家長、老師“威逼利誘”的結果。面對這樣的現實,教師“傳道、受業、解惑”的前提是: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必須要引起學生的共鳴,若引不起學生的共鳴,我們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勞的,“言者有心,聽者無意,教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正是沒有引起共鳴的寫照。因此數學教師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生動的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培養”極其重要。
二、聯系生活實際,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由此可見。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不僅來自于教材,還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
任何知識都均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數學給學生的印象似乎是高度抽象、枯燥乏味的。數學的抽象性和嚴密性往往掩蓋了它的趣味性、實踐性。人的認知規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數學教學將人類認識知識的過程簡約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自感悟到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是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本身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學科,數學一旦“回到”人們熟悉的生活中,學生就會逐漸產生興趣。因此教學時要盡量將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的實例結合起來。如講“軸對稱圖形”,教師可以這樣引入:牧馬人從馬棚牽出一匹馬,先到草地吃草,再到河邊飲水,然后回到帳篷。請同學們為牧馬人設計一條路線,使他走的道路最短。同學們聽了,既感到新鮮又好奇,爭論不休。這樣,帶著這個問題來指導學習教材就有動力了。數學既然是從生活中來的,就應該服務于生活,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而學生在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后,使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才能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才會產生終身學習的愿望。
三、培養創新意識,提高課堂效率
創新意識是指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中學生的創新意識主要是指一種善于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重建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學價值觀,把學生當作生命體,而不是認知體,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終極指向。在教學設計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也注重個體的同時發展,讓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活力都得到煥發;在教學評價中不僅重視知識、技能達成,更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使學生身心整體發展,關鍵核心在于培養學生自主性、合作性和研究性學習,尤其在教學中是否真正意義上開展研究性學習,是能否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要學生有創新,新時代教師就應該以合乎時代趨向的新觀念,新思想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設計課程過程時,教師要充分閱讀、鉆研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地、創造地、高效率地駕馭教材,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學習和實際成為再創造的主體活動,在多想、多說、多做的教學活動中學會求知,學會創新。想方設法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學生在數學課上善于研究事情,善于創新,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將會明顯提高。
四、發揮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提出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是課堂“舞臺”上的“導演”,是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培養理性思維能力是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但學生的日常經驗還不能支撐全部數學,因此數學教學要把隱藏在背后的理性思考激活,要把數學的文化價值點穿,幫助學生體會數學解題意境,學生才會喜歡數學。因此,新課標下的教師不能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應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美國心理學家羅斯也說過:“每個教師應當忘記他是一個教師,而應具有一個學習促進者的態度和技巧。”專家學者精辟地闡述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思想,強調了學法指導中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的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由學會,向會學”質的轉變。
五、巧用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本身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運用現在教學手段,也就是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是指利用電化媒體技術(幻燈、投影、錄音、電視、多媒體)作為教育、教學的一種手段,運用電教的特性和功能進行多媒體教學。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或手段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在當今的數學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對其所起的作用是最為直接、明顯的,它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問題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它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能啟發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視野,豐富教學內容,加大課堂容量,增強信息反饋,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創新的能力、應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中學數學教學中如能合理、正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真正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數學教學,使教材“活”起來,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數學本身是一門與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而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是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直接經驗,具有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們理解性地接受、消化,僅憑目前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是不夠的,還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數學課程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將生活實際與高中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創設出多種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使教材“活”起來,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以上是我在工作總積累的一些點滴經驗,還很不成熟,希望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要想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需要我們一線數學教師借著課改的東風不斷實踐,大膽創新,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