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語文能力,而提高閱讀能力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本文從什么是閱讀能力入手分析了提出了閱讀是什么,閱讀的作用,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提高閱讀能力,使其成為閱讀的主人。為此,必須改革程式化的課堂結構,貫徹閱讀教學整體化原則。
【關鍵詞】閱讀;作用;指導;方法
一、閱讀是什么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目標,在理念上有較大的變化。“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因文得義的心理過程,是以文會友的交往過程,是書面文化的消費過程,是人類素質的形成過程。閱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交際活動,閱讀是吸收也是傾吐,閱讀是人類文化不斷創新的過程,讀者在閱讀中成長,人類文化在閱讀中前進。學校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可以說是重中之重。閱讀是語文之根,學習之母,是教育之本,未來教育“四個支柱”的一塊基石。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能力就是自學能力,是現代人必備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美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把讀書對人的影響力,對人心靈的塑造說得形象而深刻。閱讀教學的任務實質上就是指導學生學會讀書,在讀書過程中怡情養性、增長見識、體味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魅力。閱讀教學抓得好,學生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均會得到有效的提高。語言文字是一種工具,它傳達思想、情感、意志。是人與人精神上溝通、交際的工具。世界上各民族的語言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地質層,它記載著這個民族的物質與精神的歷史,裝載著民族文化的根。中學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既有工具屬性,又有人文屬性,打語言基礎和打文化基礎應糅合在一起同時進行,而這一切都必須通過閱讀教學來實現。
閱讀行為的主體是學生,閱讀教學的主體也是學生,閱讀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真正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學生終身發展是語文教學的目的。
二、閱讀的作用
教育是立國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過立言而立人,是語文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任務,語文閱讀也應以人為本。因為語言不只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更是人生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和生存方式,語文活動是人的一種生命運動。況且語文學習最終指向一個民族自身文化的熏陶和傳承,為后人建構心靈的框架。而民族的文化底蘊,人文內涵,又集中體現在本民族的傳世文學中,這些文化是人的靈魂,精髓,只有通過語文閱讀,才能外化為人的素養。中學語文閱讀,由于應試教育的逼促,又囿于部分教師的素養,長期以來顯得先天不足,發育不良。以習題代閱讀,以訓練代感受,從而篡改了閱讀的本質,降低了閱讀的品位,這樣的閱讀是沒有靈魂的閱讀,也就是精神缺失的閱讀。所以閱讀應該是人文閱讀,包括美文的閱讀,思想的閱讀,生命的閱讀。人文閱讀有三個層次的內涵:文本的美學價值,作品的思想價值,讀者的生命體驗價值。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閱讀場。新編語文教學大綱將“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列為教學目標之一。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陀斯妥耶夫斯基說:“美是世界上最終的拯救者。”人文閱讀以深刻的生理學、心理學、哲學為基礎進行美的熏陶、情的漸染,溝通心靈的對話,凸現人文的關懷,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蘊。
三、如何指導學生閱讀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行為的內驅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語文閱讀,于漪老師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學會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因此,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讓學生感覺到常學常新,保持一種濃厚的興趣。
(二)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閱讀教學存在多重對話關系,如學生與作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作者、學生、教師與編者等。閱讀教學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閱讀過程中特別重要。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文本的意義。隨著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人心,閱讀教學的單一化已經被打破,文章意義解讀從單一向多元化轉變已不可逆轉。人是個體的人,不同家庭經歷、情趣的人,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獨特理解,要從積極的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從中尋找合理的內核;要提倡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在多元的碰撞中獲得更多。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應該還學生以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能夠自主閱讀,直接閱讀。教師對語文篇章的分析和講解,絕不能取代學生主體性的接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文章解讀理論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去理解文本信息的豐富內涵。教師的語文水準無法代替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教師對特定課文的解讀和理解,展示的僅僅是一個世界,一個十分有限的天地;而一個班級同學對課文的理解,是色彩各異的世界,而且每一年都會得到更新和發展。
(四)培養閱讀品質。指導學生閱讀,老師們一般都十分重視幫助學生學會和掌握閱讀的方法和規律,這固然重要;但常見經過這樣的指導和訓練的學生,閱讀能力依然故我,書面的和口頭的表達能力也不見提高,甚至越來越不愿意好好讀書。這就不能不讓人想到,提高閱讀能力不僅僅是幫助他們掌握方法和規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努力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品質。閱讀品質屬非智力因素。對于與閱讀有關的非智力因素,有人著眼于閱讀習慣,有人側重于閱讀態度,有人強調閱讀心理,有人注重閱讀興趣,然而,無論習慣、態度、心理、興趣,都只能是閱讀需要具備的某個方面的淺層次的要素,既不能涵蓋閱讀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從根本上揭示閱讀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實質。且不說古今成功的學者,只要看看高考的優秀作文所展示的知識面和敏銳的思考力就不難理解,閱讀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實乃一種品性,一種素質,一種長期作用于人的品質。
(五)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閱讀經驗總結出一些閱讀的技巧。閱讀本無法,但也有規律可循,湖北的余映潮老師就總結出了閱讀的多種藝術方法,如巧讀,疑讀,助讀,倒讀等。這些方法可以介紹給學生,并啟發他們根據自己的閱讀也總結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交流介紹互相借鑒,激發學生大膽嘗試,勇于實踐的熱情。讀一本好書就是與高尚的人談話,可以凈化思想,提升修養。所以要選擇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文質兼美有利于學習的文章或書籍來讀,合乎此標準的古今中外,科技、人文、哲學、歷史等一切凝聚著人類文化精華的讀物都可以進入中學生的視野,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成為精神富翁。
總之,閱讀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有的文章可引導學生略讀,有的文章需引導學生精讀,如果學生閱讀只能停留在膚淺的泛泛而談的表面上,那就不能達到相應的閱讀效果,形成應有的閱讀能力。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閱讀的重要作用,克服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更新觀念,科學地指導學生閱讀,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效率,適應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