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科學教育的核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科學教學要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引入現代教學手段、啟發式講解和設疑、鼓勵學生質疑求異、指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實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科學教學;求異;創新
二十一世紀是創新的時代,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知識日新月異。各門功課都優秀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后不一定能適應社會的變化,高分低能的人在工作中將處處被動。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我們的中學生選手在國際數學、物理、化學等奧林匹克競賽中屢屢披金摘銀,但在最重要的創新評價指標─諾貝爾獎上卻一無所獲。造成這種狀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與我們的教學評價方式有關系。目前的中小學考試評價體系過分注重標準答案,凡是脫離標準答案的一律不給分。長此以往,造成學生謹小慎微,思維固化,不敢越雷池一步,何談創新和求異。目前,小學科學課程作為輔科,還未列入考試體系,這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留下了一個難得的實驗窗口。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求異,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使我們的學生真正能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和祖國的棟梁。
一、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創新思維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方式更加引人入勝,增強想象力感染力。多媒體教學能夠綜合利用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等資源進行教學,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易于接受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直觀性明顯增強,教師的講解變得通俗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
例如,在講解晝夜的形成、四季的變化、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時,運用動畫和視頻方式,再加上教師的講解,可以使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這些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教師費了很大口舌,講解半天也不一定使學生能真正理解。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而理解是模仿的基礎,所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二、善用啟發講解和設疑,引導學生創新思考
傳統的課堂教學,采用滿堂灌輸的方式,教師不停地講解,學生則死記硬背,這對于要求記憶性知識的科目來說可能有效,如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等。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創新能力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科學的精神是創新質疑,小學科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一般的課堂知識,更主要的是通過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學習的方法,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注重啟發式講解和合理設疑,善于用“如果……”、“為什么……”等提問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如在講解大氣壓時,通過在一個反扣在水中的空瓶子中點燃蠟燭,瓶子中的水位上升了整個瓶子體積的約1/5。這樣可使學生直觀地了解瓶子中存在氣體,蠟燭的燃燒消耗了瓶中的氣體,瓶中氣壓降低導致外部氣壓大于瓶中氣壓,從而使水盆中的水被吸入瓶子。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已經基本明白了氣體以氣體壓強的存在。但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氣體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換一個直徑大一點瓶子,水位是上升還是下降?”學生們議論紛紛,大部分認為會下降。然后教師換一個大口徑的瓶子重做實驗,學生們驚奇地發現水位保持不變。教師再問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引導學生們進一步思考,從而明白氣壓是大氣的基本性質,與所在空間是否存在其它物體無關。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求異,點燃創新火花
小學生興趣廣泛,求知欲強,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疑問,這些疑問是學生積極探索的內部動力,是學生認識水平的體現。因此,當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而提出各種古怪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并引導學生想法進行解決。如果學生提出了有新意的質疑,教師更應該充分肯定并大加鼓勵。求異”與“求同”不一樣,求異是圍繞一個基本點去發散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對敢于設想創新、標新立異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和表揚,以促進學生創新發展。
如在講熱脹冷縮一節課時,教師在講到熱脹冷縮是物體的普遍性質時,有個學生說不定,他說水的性質正好是冷卻時膨脹。老師問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說冬天的水管如果結冰時就會把管子脹壞,說明水結冰體積時膨脹。老師對這個學生善于觀察和用心思考的行為給予當堂表揚。再如制作指南針時,一般是把磁化后的鋼針用細線懸掛起來,鋼針則指向南北。有個同學則利用白紙把把鋼針懸浮在水面上,同樣能指方向,且解決了細線懸掛不易平衡的問題。老師對這個學生的創新行為當然大加贊賞并號召大家向這名同學學習。
四、指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實驗,培養創新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早就告訴我們動手實踐的重要性。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好動、喜動的特點,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實驗,并讓實驗與思維聯系起來,讓實驗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讓創新意識在實驗中萌發。傳統的實驗教學主要是驗證性實驗,實驗的結果在未實驗之前學生們都已知道。這類實驗即使過程和結果很精彩,也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方式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和提高。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和設計性實驗,開拓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獨立地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實施上,就是要在教材上現有實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實驗,自己進行實驗設計和動手操作,以驗證想法是否正確。
例如,在學完光線的有關知識后,老師讓學生自己設計制造一個望遠鏡。望遠鏡還能自己制造?很多學生不相信。老師告訴學生,其實望遠鏡的原理很簡單,只要把兩片凸透鏡(即老花鏡)以適當的距離前后排列在一起就可以了,伽利略早在三百多年前就用自己制作的望遠鏡觀察月亮和天體了。學生們一聽,馬上來了興趣,然后回家找材料進行制作。當他們用自己制作的望遠鏡觀察遠處的物體時,成就感油然而生,對科學的興趣進一步增強了。
總之,造就和培養新時代創新型、創造型的人才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不斷探索創新思維的教法,激發學生敢于質疑和勇于實踐,必能為社會培養大批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