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雖然素質教育的喊聲很喧囂,但絕大多數人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對其認識并不全面,并不科學,這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成效。本文旨在通過對一系列反傳統現象的呈現,指出常規教育中由于情感教育缺失而造成的嚴重后果,并結合教學與生活實踐來探究制定一套補救措施,由此警醒大家應科學全面地貫徹素質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怪現象;情感教育
素質教育,一個曾帶給無數學生美妙幻想的字眼——可以少寫或不寫家庭作業;再不用怕老師找我們“不痛快”;再不必擔心家長找我們“不痛快”;我們要充分宣揚自己的個性,不管什么對與錯……二十年過去了,素質教育真得想當初設想的那樣,使我們青年一代的素養得到全面的質的飛躍了嗎?非也,請看以下“怪現象”:
鏡頭一:教師在講臺上激情澎湃,學生在講臺下昏昏欲睡。“XXX,這個問題你怎么看?”老師有些生氣了——被提問的學生低著頭,默不作聲。“尷尬”的老師只能讓其坐下,再問他人,但知之者甚少。
鏡頭二:“XX,你怎么又考不及格?每天去學校聽不聽課?”家長對剛進門的孩子狂吼著,孩子知趣兒地“閃” 進書房。“每天我這么幸虧地侍候你,你就這樣學習……”家長開始喋喋不休,書房門“啪”地被“扯開”,“有完沒完!在學校老師擰——擰——擰,在家你們又擰——擰——擰,讓不讓我活了!老子不上了,嫌我不好,明天你上(學)去!”孩子猛烈地還擊了。
鏡頭三: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高一0816班學生李明(化名),殘忍殺害了前來檢查晚自修的郝旭東老師。郝老師,是剛走上講臺一個多月的大學生。據李明自述,他弒師是因為恨所有老師,當晚不管是哪位老師,他反正見誰就殺誰。
我們期待了很久的熱火朝天式的課堂學習氛圍并沒有出現,卻而代之的是懶散和疲沓,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說,是因為學生不再敬畏那個神圣而莊嚴的求知環境,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崇高地位遭到挑戰。新型教育體制下,學生不再信守“父母責,須順承”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而是把家長、老師當作排解學習壓力的“出氣筒”。面對這些,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孩子怎么了?我們的素質教育怎么了?
以上種種不是個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它們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我們必須要放下“素質教育”的大旗,好好審視一下,是否真得“素質”了——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可見,一個合格的“素質教育成果”應該是“智慧潛能”和“健全個性”并舉的。而現實中的“合格成果”,往往是前者極其卓越,后者客意回避。為什么會回避?因為很多人花大價錢讓孩子補習文化課,卻很少有人下大力氣培養孩子“達觀的態度、進取的精神、主動適應現實的能力”,至于“對弱小者的同情,對給予幫助者的感謝,對美的事物的由衷贊美”……更是“走馬觀花”甚至“閉目觀花”。究其根源,我們的生活中情感教育長期處于缺失狀態——小時候不懂得說“愛”,長大了羞于說“愛”,再后來認為無需說“愛”。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把家長的“忍讓、溺愛、呵護”當作“理所當然”,甚至看作是他們的“軟弱可欺”。一批又一批本應有情有義的孩子們,在這種被漠視的“病態成長”過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上演著“不知感動——不會感動——不能感動”的可怕輪回。
醒醒吧,我們的家長!醒醒吧,我們的教師!醒醒吧,我們的社會!素質教育必須要科學而全面的貫徹執行,否則,長此以往,很可能造成這些孩子在成年之后走向兩個極端——抑郁而終;暴力報復社會。
因此,我們必須抓緊一切機會進行情感教育“補漏”。教會孩子們感動,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家庭,是孩子們接受教育的第一環境。我們要從小告訴孩子,“我們愛他”,也培養他時時處處“愛我們”,“愛大家”,“愛世間萬物”。
學校,是孩子們接受正規教育的重要場所,其教育功效亦是最顯著的。此處,我們主要利用課堂進行“情感教育”,于細微處“潤物細無聲”。以初中語文課為例:《山中訪友》讓我們愛自然,《斑羚飛渡》讓我們愛動物,《風箏》告訴我們應愛幼小,《背影》讓我們愛父親,《最后一課》讓我們愛國,《出師表》告訴我們應“忠誠、守信”,《老王》告訴我們要“知恩圖報”,《春酒》讓我們“人人互愛”,《再塑生命》讓我們“真誠的關愛他人”……
社會,為大家提供終身教育的免費平臺。近年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最美”系列尋找行動、“推薦‘孝老愛親’模范”等活動,表明政府將“情感教育”推廣下去的決心。特別是公益廣告“Family(Family=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的出現,將這股“熱浪”推向了一個不小的高潮。
家庭重視,學校努力,社會關注,三者合力,必定會讓我們的“情感教育”“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然而,當我們小心謹慎地致力于“情感教育”補漏時,一定不能忘記“身教勝于言教”的忠告。因為“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
天上太陽正晴,路上春色正好,愿我們在“情感教育”的大道上快馬加鞭,馬到成功!
參考文獻:
[1]2008年10月21 日《三晉都市報》
[2]西漢戴圣編纂《禮記·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