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寧曾說過:“如果沒有人類的情感,那么過去、現在、將來都永遠不能尋到人類的真理,人類的情感是尋求人類真理的強大動力。很難設想,一個感情冷漠者能為社會利益、為真理無私地奉獻。”目前教育的缺陷、社會的需求,非常清晰地指明了當今教育發展的趨勢——情感教育的勢在必行。
作為課堂教育的核心課程——語文學科,對于學生的情感教育,承載著不可推卸的重任。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材注重選取我們民族在長期發展中積淀下來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意蘊的人文作品。可以說,一本好的語文教材集文學、思想、藝術等方面于一體,是學生進步的精神食糧。語文正是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著人的品性,撥動著人的心弦。因此,在多種思想滲透、對比、鑒別,特別是在老師的正確評判引導中,語文課能夠更好地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價值觀、創新精神以及實際處事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為其他科目學習而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字、詞、句到段、篇、章,從字母、拼音到漢字、文學,是語文教學把我們一步步引向知識的殿堂,使我們一步步掌握科學知識,了解大千世界,認識社會人生。在語文教學中,正是語文老師那充滿深情的朗讀,激起了我們朗誦演說的熱情;正是語文老師那工整漂亮的板書,使我們對寫作充滿了神奇的向往;正是語文老師那廣博的學識使我們對閱讀充滿了無限興趣;正是語文老師的點撥啟發,使我們對這個紛繁的世界有了一個美的認識。在語文老師的精心澆灌、溫情呵護下,學生像吸飽了陽光雨露的花朵一樣,看到了世界的一切美好、善良、堅強、勇敢,能夠正確地認識我們的世界。
二、感悟愛,懂得珍惜,完善學生的品德
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古今中外的文學名篇,濃厚的文化氣息、傳統的民族文化精華、當代的民族文化精粹、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皆有所容。在對這些優秀的文學名篇進行賞析的過程中,我們也仿佛身臨其境,從語言文字中接受心靈的洗禮。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在無數讀者的心中蕩起了父愛的漣漪,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特級教師高潤華老師在講授父親翻越柵欄的情景時,特意用雙手扳住黑板,做出非常吃力的樣子,聯想起臃腫、胖胖的父親,看到這種情形,還有哪個學生不為之感動呢?“父愛如山”在這篇課文中不就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嗎?武漢作協王恒績老師的《瘋娘》一文更是讓我們因母愛而潸然淚下。一個瘋子,神志不太清楚,不管是被趕出家門,還是被人毒打,甚至被自己親生兒子嫌棄,在兒子由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出于本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如同母雞護小雞一樣保護自己的孩子,最后,卻在兒子即將懂事時,為了兒子一句“挺甜的”而攀上懸崖峭壁為兒子摘桃子,最后摔死在谷底,死時,手里還緊緊地攥著一個桃子。讀到這里,每個同學都淚如雨下,都被瘋娘那一份執著的母愛深深地感動。正是這樣一篇篇優秀的文學作品,正是在語文這個大課堂上,讓我們學會了要做一個充滿愛的品德高尚的人!
三、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在語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優秀作品的賞析,透過老師精辟獨到的分析,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下,使我們懂得了善良、寬容、理解;讓我們感悟到學會寬容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而那些豐富多彩、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例如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朗讀演講、課外實踐等,讓我們認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語文課堂上那一句句震撼心靈的經典名言和故事永遠指引著我們做人的方向——怨恨只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容,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當一只腳踏在紫羅蘭的花瓣上時,他卻將香味留在了那只腳上,這就是寬容。一個精神病人闖進了一位醫生家里,射殺了他三個花樣年華的女兒,他卻仍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這也是寬容。寬容別人,就是解放自己。經過這種文化環境熏陶出來的學生,才能夠懂得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交際氛圍。
四、感悟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文從文學角度講,幾乎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作品,具有比較的美學特征。在語文教學中,若能與美育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其作用,定能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
語言美是教材中美學因素的主要方法,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豐富這種形象,確實是栩栩如生。在教學中,要十分注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從而欣賞文章的語言美。
藝術美是作者通過眾多修辭所追求的目標,需要我們細細體會。“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的《詠柳》巧用比喻和擬人,表達出對春天的無比熱愛之情。詩人連用這些新奇、貼切、雋永、有趣的比喻,令人嘆為觀止。
情感美永遠是文學作品追求的主導。賈平凹的《丑石》一文,通過對丑石的描繪,抒寫了作者對生活哲理的體驗:“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是偉大的,認識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而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飽含激情的語言,富有感染力,能深深地誘導學生豐富的情感,把學生引進美好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獲得力量,學會成長,有利于學生社會化的發展
現在的學生,物質條件優越,很少經受挫折和困難,沒有目標,沒有信仰,對社會缺乏全面、正確、真實的了解,這樣的一代,一旦步入這個復雜的社會,很難在社會上獲得良性的發展。語文教材中各類文化作品的學習,甚至“大語文”文化氛圍的熏陶,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能力,讓他們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慢慢地摸索、領悟,獲得成長。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只有充分利用語文課堂的優勢,使學生在身心愉悅的過程中學會知識,掌握專業技能,認識自身,了解社會,才能真正培養社會需要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