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是在 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思想品德課 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 教育過程的程度。
一、明確課程目標,把握基本理念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程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因此,新課程的模塊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高中政治課的內容都與現實生活有密切的聯系,但由于課本的局限性,使得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恰當的教學情境來源于現實生活,生活化的情境在形式上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內容來自生活,能真正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能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把認知過程與生活體驗融合起來。例如,在講授經濟生活“多變的價格”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市場買賣的情境,讓一名同學扮演雞場的老板,…些同學扮演賣雞蛋的,其他同學扮演買雞蛋的,模擬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據“蛋市”供求關系的變化和雞蛋價格的波動及時做出價格調整,并要求其他同學對“老板”的決策進行評價。可想而知,“老板”的每次決策部必定會引起學生激烈的爭論,爭論方都不約而同地使用社本上的知識。由于這種情境貼近生活,形式上富有趣味性,能夠仃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濃厚興趣的支配F,每個同學都成了課堂的主體,無形中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組織辯論,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 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 法。中央電視臺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創設 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營造有利于開展課堂辯論的環境。例如教學《心中的110》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從一輛汽車上走下來一個陌生人對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 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不要忘了撥打心中的l10,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認知水平。
四、趣編謎語,精講名人軼事
科學利用兒童的認知規律。謎語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之一,若能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利用他們的認知規律,將教材中的某些學習內容編成有趣的謎語,供他們思考學習,實能收到良好的預期效果。例:四下第三單元第二課《我們時刻在呼吸》,筆者就其內容編成謎語如下:“你不請我我自去,無色無味空中飛,無我小樹不成蔭,花草不茂要枯萎,污染一般呼吸不清新,污染嚴重健康不保命垂危,開口喊我我不應,請你猜猜我是誰?”從猜謎語的過程中,在揭曉謎底的思維里,就能輕易地了解空氣的特征,深刻地認識污染空氣對動植物的危害,不但激發出學生的靈感和智慧的火花,更重要的是達到了努力學習和自覺積極宣傳環保知識的教學目的。
積極上進、健康優秀的名人軼事,能培養一個人高尚的品德,樹立遠大的理想,更能增加克服困難的決心、信心和勇氣。例:四上第一單元第一課《這點困難算什么》,筆者深刻剖析名人不都是天才,失敗是成功之母的事業成功哲理;四上第四 單元第二課《大家生活在一起》,全力頌揚黨和國家領導人任弼時生活文明的高貴品質;四上第四單元第三課《我們是鄰居》,全力謳歌我國古代人民恭謙互讓的傳統美德,不難看出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品德是說之有理、理之 有據、據之可考,完全符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并彰顯拓寬了教材的教育教學空間。
總之,教學有法然則教無定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法遠不于此,不能只是守舊以往的老方法、老經驗,而是要大膽地去思考、去探究,推陳出新地改革教育教學工作,并為之盡最大努力去實踐,進而從實踐中積極地吸取教訓、科學地總結經驗。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通過創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唯此我們的工作才會有大的進步、長足的發展,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