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養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對子女實施教育和撫養中通常運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幼兒教育中,家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我國當代杰出的教育家冷冉說過“家庭教育是‘終生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支柱。它的方向和質量的優劣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也關系到未來公民的終生幸福。沒有一定水平的家庭教育的配合,要想取得學校教育的完全成功,是很難想象的?!倍彝ソ逃蓴〉年P鍵就在于采用何種家庭教養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
在這里從三種典型的家庭中家長的教育行為出發進行分析,20 世紀 20年代,華生的行為主義和弗洛伊德的動力心理學理論出現,并對家庭教育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兩者都相信個體的早年生活對隨后發展的重要性。華生從刺激反應的理論出發,相信兒童生活早期穩定行為的重要性。他認為良好的行為必須從一開始就形成條件反射;弗洛伊德則相信有害的早期經驗會傷害兒童的發展,兒童的個性成長不能被抑制,需要讓兒童表達而不是抑制情緒。20 世紀 40 年代起,兒童的養育觀念發生了變化,父母被鼓勵要讓兒童快樂,讓他們感受到愛,鼓勵兒童學會自制。
(1)民主對待幼兒
調查中民主對待幼兒的家長是具有權威型的家長,他們具有較高的民主意識,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與孩子有較好的情感溝通,在適當的時候對幼兒提供幫助,有積極的親子關系;這類家長不斷地向兒童傳達著關心的信息,刺激著兒童主動尋求父母的指導,準確的判斷著兒童的需要,并做出積極的回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幼兒心中逐步建立起家長的權威形象。
研究者的表弟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他的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方式不是以大家長的形式命令孩子,而是與孩子一起討論,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表弟也很聰明,對任何事物都很感興趣,生性活潑,情緒良好,遇到事情會主動尋求幫助,自己主動學習如何正確的去做,很善于模仿,能夠舉一反三,給人突出的感覺就是自理能力特強,吃飯時,經常會對家長說,我長大了,我可以自己吃飯的,不挑食,午睡習慣也很好,在權威型教養方式的影響下,兒童更易形成適應社會要求的成熟型情緒調節方式,民主教育方式影響下長大的兒童具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和社會能力,善于自我控制和主動解決問題,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并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因此這種教養形式下的幼兒自理能力能得到相對多的鍛煉,會積極努力的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也會為兒童自理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2)專制高壓控制幼兒行為
此種教育行為屬于高控制性教育方式,這類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但缺乏對規則的解釋,很少考慮兒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這樣的教養方式使親子關系變得很不協調,嚴重的影響了兒童的道德內化,降低了兒童對內部動機的歸因,強化了兒童的外部歸因,大大影響了兒童的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的發展,研究發現專制型的教養方式降低了兒童的自信心和果斷性,增加了他們的羞辱感和無助感,而且增加了孩子成年后患抑郁癥的機會,使兒童缺少社會責任感。
研究者實習的班級中,有一個孩子,動手能力非常弱,手工制作活動中,由于不會使用剪刀,不一會兒就興趣全無了。因此,折紙、畫畫、粘貼這些動手操作活動全是他的弱項。例如畫畫時,不會握筆,亂畫一氣后就開始暴躁的發火,有一次他拿起畫筆楞了幾秒鐘抬頭對我說,老師,我根本不會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讓人擔憂,中班還不會穿脫衣服,鞋子雖能穿上,但分不清左右,有一次這個孩子的媽媽,研究者向孩子媽媽提供一些措施用來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而媽媽卻說,“不用管他,我說了算,他這樣沒什么問題”。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幼兒因自信心和果斷性交差,可能會導致幼兒缺乏自信,畏首畏尾,即使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也不一定有勇氣去做,或者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并不能創造出培養有良好自理能力的環境。
(3)對幼兒過度溺愛的教育行為
此類教育行為屬于放縱型,家長對兒童充滿了積極和熱情的態度,但缺乏控制力。很少對兒童的要求提出質疑,對兒童的錯誤行為也很少懲罰,對兒童違反規則的行為采用漠視或接受的態度。這類教養模式下的兒童跟父母的溝通和交流比較好,但這種教養下的兒童往往具有較高的沖動性和攻擊性,缺乏責任感,不太順從,行為缺乏自制,自信心偏低。
研究者所實習的班級中,有一對龍鳳胎兄妹,父母較為偏愛哥哥,哥哥一直搶妹妹的玩具或者其他東西,而父母很少加以制止,只是稍微訓斥,哥哥的自理習慣也明顯差于妹妹,很多時候本來可以做到的事情也不愿意親自去做,由于自制力不強,且對父母過于依賴,這也很大程度上的導致幼兒自理能力行為得不到良好的培養和發展,此類教養方式下的幼兒,容易對父母產生依賴感,不愿意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我國的家庭教育以傳統專制控制和溺愛為主
專制控制的行為給孩子的慈祥感較少,對孩子過多地干預,培養的孩子變得馴服、缺乏生氣,無主動性,情緒不安,不喜歡與同伴交往。而過度溺愛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的態度則一般關懷過度,百依百順,寵愛嬌慣,培養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懶做,生活不能自理,膽小怯懦,害怕困難,意志薄弱,缺乏獨立性等許多不良。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以傳統專制控制和溺愛為主,這大大影響了我國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對其今后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分析結果可見,看護人的特點和家長教育行為對幼兒的自理能力影響較大,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幼兒從嬰兒期開始接觸的便是身邊的父母或是其他照料者,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不同看護人對孩子的自理行為的影響也具有差異,父母因為文化層次,思想觀念與老人具有明顯的差異,而我國很多年輕夫婦忙于自己的工作,孩子的管理就只能交由老人看管,或者請保姆照看。已有研究發現,由父母看管或保姆看管的幼兒自理能力差異不大,但由老人看管的幼兒自理能力顯著低于其他幼兒。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老人會更容易對孩子產生溺愛,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親手幫孩子打點好,認為這樣子最能表現出自己對孩子的愛。但正是由于老人們過于代勞,幼兒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及時的鍛煉,使他們比別的同齡幼兒表現相對要差一些。
家庭環境的影響作用是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兒的自理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特別是幼兒時期,家庭是他們獲得最初生活經驗、社會知識和行為規范的源泉。在井井有條的家庭環境中,幼兒會不自覺的模仿家長的生活自理行為。而在混亂的家庭環境中,幼兒的自理能力則很難得到良好的培養。
看護人要意識到,幼兒自理能力是幼兒必須具備的必須的生存技能,對他們的過分溺愛反而會有害孩子的正常發展。老人們更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在照看孩子時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多與幼兒老師溝通交流,積極配合并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家庭教育的環境對幼兒的發展和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公平民主的家庭教育壞境對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具有積極的影響,良好的教養方式不僅可以有效的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發展。
而家長在教育行為方面也更應注意民主,給孩子多一些自己動手的機會,減少包辦代替,過度溺愛的行為和現象,使孩子得以充分鍛煉,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自理能力培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