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在我們農村的大多數學校中,教師只是在“傳道、授業、解惑”,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導致學生沒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積極的情感陶冶,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各方面素質的發展,英語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尤其是農村中學,英語教學設施差,英語教師教研氛圍不夠,師資缺乏等情況下,教師更應在不利條件下充分運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外語學習的態度,緩解學生焦慮情緒,在教學中正確把握和滲透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行,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樂于學習的積極情感是他們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良好而穩定的情感對智力的培養和發展有激發、支援、調節和強化等功能;不良的情感對智力的發展往往產生干擾、阻礙、中斷甚至削弱的作用。我國教育家夏沔尊先生也說:“教育之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師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手段去影響學生,使他們產生濃厚的求知興趣和欲望,并張開思維的翅膀去探求新的知識,以最優化的教學過程促使學生認知任務的完成,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情感的調動和培養。
一、農村英語教學的現狀目前,農村英語教學條件差,只有極少數學校建有語音室和多媒體室,部分學校有錄音機、電視機等電教設備,但與教材相關的配套材料缺乏。英語教師上課基本上是一本書、一支粉筆,最多加一臺錄音機。中學階段英語聽力考試時用學校的廣播來播放英語磁帶,聽的效果特差,滿足不了教與學的需求。英語課堂容量小,教學活動形式單一,趣味性不強,也會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操練的積極性。再者,在農村中學里,學生們英語學習存在著他們自身的個性特征,態度和焦慮等因素。因為他們居住的地方是農村,而且多為留守兒童,他們有的性格內向,不善交流。他們擔心自己所掌握的語言知識不足,因此,在語言交際時害怕使用的語言不夠流利正確、出現錯誤而被別人笑話,所以會產生交際畏懼,并往往選擇回避或退縮甚至沉默。課堂上,一些初中生很少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和回答問題,害怕教師提問;語言表達時,他們常常回避比較復雜的句子,喜歡用簡單的句子。這些都會給他們帶來心理負擔,從而削弱學習積極性。在我多年的英語教學中,針對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這種現狀,我會主動的去克服學生不利方面,積極利用和學生建立起的情感因素的優勢,對學生加以因勢利導,把師生情感駕馭到整個課堂教學中,有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情感教育在農村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親近學生,營造寬松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積極情感 教師活潑開朗,平易近人,具有幽默感,寬容體貼,嚴愛有度的 形象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先決條件。教師教育學生要注意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示范性。試想一位整天死氣沉沉、板著一副面孔的教師,學生只會敬而遠之,望而生畏,又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說跟你溝通交流;一位整天情緒低落,心不在焉的老師,把本職工作當做苦差事來對待,那也只能是讓學生感到自卑,焦慮,更不可能讓學生以主動進取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因此教師要以發自內心的責任感去自覺遵循職業道德規范,自始至終平心靜氣,一絲不茍,熱情飽滿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這種積極的心態會不知不覺地感染鼓舞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奮發圖強,積極向上!再者,在農村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并指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創造,因此必須建立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即創造一個平等、和諧、自然的教學環境。在這樣的教學環境里,不是傳統的教師“灌輸型”的單向交流,而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溝通與交流;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消除課堂上過于拘謹的場面,更能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只有在寬松的環境下,學生才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活潑開朗的個性,更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英語學習活動。相反,在枯燥、緊張的教學環境下容易導致一些消極的情感態度,如膽怯、緊張,不利于學生大膽地用英語表達、展現自已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此外,教師還應做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真正關心和幫助學生,進而拉近師生的感情距離,為“開放式”教學創造良好的感情氛圍。例如,遇到學生不敢用英語表達的情況時,教師就應該走到學生身邊,說:“Don't worry! I'm sure you can do it well!”在這樣的鼓勵下,其他學生用熱烈的掌聲予以鼓勵,讓他自信地說。在有了充分的自信下,學生的膽怯、緊張心理自然就會消除,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因此,當學生的行為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贊賞時,在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下,學生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英語學習中。總之,農村英語教師應善于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和諧的英語教學氛圍,并采取積極鼓勵的方式,努力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提高農村英語教學的質量。
2、角色互換,注重情感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現代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因此,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注重師生情感的交流,以師生和諧愉快交流為基調,創建寬松、民主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課堂教學。然而農村學生大多性格內向,不善交流,但他們內心里同樣渴盼著能得到師愛友情,期盼著同他人平等交流,也希望能得到老師同學的關注,他們同樣有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學中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感、親近感、親切感,用師愛去感化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英語教學中的藝術性、形象性、趣味性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學生剛上初一時,在教學生學完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后,鼓勵他們適時適地的和我進行會話,多和他們接觸、交流,讓學生感覺我與他們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從而消除他們的顧慮。這樣學生就會親近你,也會慢慢地對學習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需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制造師生互換角色的機會,將自己視為學生,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作為一個激勵者,必須懂得用豐富、適當的語言去激勵學生。當學生有了優點,就要及時鼓勵,以培養學生大膽發言、敢于爭論的精神,樹立他們的信心。師生關系融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必須把師生關系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相互理解、信任,用教師的愛去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農村英語教學作為一種語言教學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這種愛與尊重基礎上的情感教育會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順利、有效。教師必須用誠摯的情感去熱愛、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中的特點。學生真正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可信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認真的去學習,這樣教學才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