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教育評價界定為:“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還指出“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可見,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正確的評價,不能以個人的主觀來斷定。從《綱要》中我們看到“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育時間,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從促進每一個幼兒的發展;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促進課程本身的發展入手,更清楚地了解當今教育評價的思想脈絡和價值取向,正確評價幼兒。
而幼兒成長檔案正是在這種自然狀態下,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對幼兒各種作品和相關資料的有系統、有組織地收集和積累,為幼兒的發展評估提供全面、豐富、生動的信息。它把目光聚焦于描述幼兒發展和學習的過程,關注幼兒發展的速度、特點和傾向,并將幼兒置于評價的主體地位,注重幼兒的參與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評價方式的局限性,較好地體現了多元性評價的理念。
我園在每位幼兒入園初期就在家長的幫助下為每個幼兒建立了幼兒成長檔案,但在初期的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對成長檔案缺少正確的認識和系統性的研究,所以成長檔案僅發揮了在家園互動上的傳遞交流作用,而并未成為一種評價的方式,發揮其在促進幼兒發展評價中的作用,這無疑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們旨在通過對成長檔案的建立、收集、運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充分挖掘成長檔案作為一種多元性的評價方式,在幼兒發展評價中作用,使其成為提供相對“真實”的信息和依據的資料來源;成為教師關注幼兒、多層面了解幼兒,客觀、真實評價幼兒的有效途徑;成為幼兒了解自我,體驗成功,感受自身成長和進步的增長點。
如果評價僅僅是以篩選、排序為目的,總是看到幼兒的不足、缺陷,就會忽視幼兒表現出的自尊、熱情、投入和毅力、就會導致幼兒沮喪、甚至喪失自信、這樣不利于幼兒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培養。班級教師的評價觀需要根本的變化,形成新的評價理念:評價的本質應是一種通過協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構、評價應堅持“價值多元”的信念。教育評價應重視幼兒個體學習的意義,評價的功能應由側重甄別、選拔轉向側重促進每個幼兒的充分發展為目的。
幼兒成長檔案是有目的、有選擇地將幼兒各個發展領域的作品及相關材料收集起來,通過對這些物品的收藏,促使家長對幼兒的學習過程進行一種客觀的反思,并嘗試參與到幼兒及主題課程的評價中來。成長檔案的建立不但能激勵幼兒積極從事各種活動,與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而且也可以將留在成長檔案里的作品作為自己階段性回顧的一個參照。因為幼兒成長檔案中的主要內容,是由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及幼兒對課程內容的回應等構成的,所以通過對幼兒作品資料的分析、評價,將有利于對教育效果的檢查,教師也可以根據檔案的評價及時調整教育內容、教育行為,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幼兒發展。幼兒成長檔案的評價,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設計、測定、觀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溝通等能力。
同時,根據評價的目標,我們需要將檔案評價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由靜態評價變為動態評價,關注幼兒的學習變化與成長過程。2、由教師評價變為家長、幼兒共同參與的評價,以幼兒的發展為本、因材施教。3、由單一的五大領域評價變為多元性評價,使幼兒的潛能得到整體而充分的發展。4、由空洞的條框評價變為真實具體的行為評價,注重幼兒內在的智能與品格的提高,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
如何客觀正確的評價呢?我們首先要明確自己評價的內容,關注、發現幼兒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幼兒發展中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采用正確地評價方法評價幼兒,這樣不僅促進幼兒的發展,同時還反映出教師在與教師互動、與領導互動、與家長互動的過程中,教師的職業道德傾向、文化素養程度、待人處世的特性以及自己的工作風格,對教師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和改善教學工作有著促進作用。因為幼兒檔案里的內容多是幼兒活動的實際成品,它呈現出的也是幼兒真實的學習成長過程,是評價的內容及情境與幼兒真實的生活、學習經驗的一種結合,而不是脫離幼兒真實的生活與學習的情境。其次,教師要把握好評價的取向,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應從目標、過程、主體等多元的進行評價,平等的對待被評價者,拋棄過去靜態的方式,關注幼兒各方面的變化和發展,并將這種變化作為與家長溝通的重要信息和下一步教育教學的重要參考。
由此可見,利用成長檔案來正確的教育評價,對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無暇的幼兒,我們評價的方式、方法對他們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我們應以發展眼光看待孩子,對每一個人的評價都有所不同,應避免“一棒打死一大群”的現象,應平等地對待不同的幼兒。讓我們共同努力,使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幼兒、教師、家長共同成長的有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