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規定《綜合實踐課》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的必修課程。綜合實踐課是課改的重點、難點、熱點、亮點問題,綜合實踐活動的產生既適應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素質教育強調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以培養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公民。在全國上下積極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大環境下,培養的學生應適應21世紀的挑戰。因此,綜合實踐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而改變教育教學的行為與創新方法,為更好地實施《綜合實踐課》提供了保證。
一、《綜合實踐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21世紀的小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需要,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而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并提供了時間和空間。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得以全面的提高與發展,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也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而《綜合實踐課》是保證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1、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有效途徑。《綜合實踐課》是一門新的課程,素質教育著眼于提高整個國民素質,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對傳統文化的補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是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必然。例如:在教學《蔬菜造型—立體》一課時,讓學生感受生活,并用智慧和雙手創造美好空間,貫徹“知行合一”理念,使學生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尋找辦法解決困難,學會與他人合作等良好品質,在實踐活動中很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
2、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是綜合實踐課的重要目標。堅持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小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為宗旨,實施過程實際上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以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軸心,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的發展的空間。實驗證明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例如:《蔬菜造型—立體》一課,讓學生自己設計圖案,并動手操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又對學生全方位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當前在課堂內外的實施情況
1、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興趣。興趣是人的精神對特定對象的活動中產生的一種樂趣。達爾文說過“我的一生的主要樂趣和唯一職務就是科學工作,對于科學的熱心使我忘卻或者趕走我的不適。”在綜合實踐課教學過程中,也應善于抓住創新思維氛圍出現的時機,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綜合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自己身心體驗,從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的那種“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去試、改造,必須去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設想和見解,才會去主動創新,不斷提高多方面能力。
2、層層設疑,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小學生都有想看、愛摸、要做的好奇心理,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他們的好奇心理,對學生提出一系列有趣的、可探究的、可操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不斷激疑,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理解、分析和思考問題。去感受生活,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探究和學習。例如:在教學《蔬菜造型》一課,讓學生感受大自然賦予我們奇妙的蔬菜,感受生活,并用智慧和雙手創造美好空間。讓學生展示課前做好的作品給學生欣賞,給學生信心鼓舞,同時帶來創作的激情。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分組合作,制作蔬菜作品,使學生的動手能力,交際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展示作品,同時整理桌面,讓學生養成衛生、規范的習慣。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給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
3、教給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綜合實踐教學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學習。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創設真實的情景,讓學生進入角色,在創設的情景中去感受,去想象。提倡學生的獨立個性,允許學生從角色的立場處理問題,使學生在多彩的感知、豐富的活動、良好的群體、廣泛的交際、平等和諧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創設思維能力的培養其實質是要培養學生自己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教給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一是提出問題,遇到問題要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除此之外還有其它方法嗎?二是親身體驗。讓學生親自參與對社會、學校周邊等信息的收集、歸納及發表和討論等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從而養成積極地、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態度。
三、如何上好《綜合實踐課》
上好《綜合實踐課》就要首先了解掌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二是了解《綜合實踐》課程的設置情況。主要內容有兩大板塊:一是指定學習領域,二是非指定學習領域。指定學習領域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非指定學習領域除上述指定領域外的,如:班、隊會……學生同伴間的互相交往活動、心理健康活動,開展中可以與指定學習領域相結合。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出學校參與社會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勞動與技能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以多方面發展為目標,并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它強調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往來,來從事操作性學習,是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信息技術教育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是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目的是幫助學生發展適用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信息的反思和辨別的能力。三要有活動保障要上好綜合實踐課,必須要有各種制度保障《綜合實踐》課的實施。要有組織保障、制度保障、課時保障、師資培訓保障等。資源保障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資金保障。開發學校各種資源,如圖書館、多媒體教室、各種活動室,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充分挖掘人力資源、文化資源、聘請聯系專家指導的綜合實踐活動。師資保障要做到學校要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師資培訓。如外出學習、校內互助、豐富多彩的研討活動等形式建立一支高素質、合作性的指導教師隊伍。
四、上好《綜合實踐課》的幾點建議
綜合實踐課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不是其他學科的簡單整合,也不是其他學科的延伸,更不是活動課的代名詞,是集綜合性、開放性、與自主性一體的一門學科。目前綜合實踐課的實施還存在諸多不足因素。上好《綜合實踐課》的幾點建議:
1、堅持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小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宗旨,克服封閉、單一的課堂模式,在家庭、社會的廣闊背景中,強調自己,參與研究,活動的探究。研究中用各種手段查資料并帶到課堂。
2、是以小學生為現實生活為中心,貼近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的空間。
3、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如:合作學習、分角色扮演、探究性學習等。
4、應以活動為主進行展開。在活動中要關注學生的成長的過程與個體差異,要體現對學生的關懷,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等。
5、要采用合理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正面鼓勵,保護學生自尊等。
綜上所述,為努力使新一代國民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必須的全面素質,培養學生的整體發展,一定要重視《綜合實踐》課的實施,盡可能把時間和空間讓給學生,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盡可能面向每一個學生,盡可能采用小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