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改下數學教學的課程觀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傳統的課程只有教師與教材,新課標下的數學課程是教師、學生、教學材料、教學情境與教學環境有機組成的一種和諧的自然美。就是說,課程是可變的,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一部分,也是課程的建設者和改進者,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新課程和開發課程的過程。
二、初中數學的教學特點
初中數學在內容上具有圖形抽象、應用廣泛、推理嚴謹等特點。我們的教師在對初中生進行初中數學教學的時侯,應該根據初中數學自身的特點,在傳授初中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積極的探初中學教學的方法,力求促進初中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偏重于教師的教,使初中生在數學的教學中成為接受固有的、書本上的數學知識的容器,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初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忽略了學生自己的學習行為。初中數學的教學本身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初中的數學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要改變以反復講述知識重點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而要努力的培養初中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從最基本的教學思路到具體的教學方式上,做到大膽突破,不斷創新的教學原則。
三、新課程改革要求數學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首先,教師要改變學生腦子里對于數學留下的所謂枯燥乏味的印象,將數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多了解學生,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在授課的時候,可以創設一些學生所熟悉的情境出來。在他們所熟悉的情境中提煉出一些數學問題,這樣又可以體現數學的本質,又可以讓學生有興趣去深入到問題中,去尋求答案。或者偶爾加一些趣味數學題進去,比如我們常說的,三個人去買東西,一人給了老板十塊,老板優惠他們五塊,讓服務員找回他們五塊,服務員偷偷藏起來兩塊,剩余三塊那三個人一人一塊。就問,三個人一人出了九塊,加上服務員藏起來的兩塊,一共是二十九塊,那一塊去哪了?在數學課堂上以這樣一個小趣味題,讓學生一方面可以放松身心,一方面又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其次,現在很多老師對于數學的理解就是字面的意思“數學”,他們在課堂上,只是緊鑼密鼓的去講授數學課程跟習題,對于數學的源來跟歷史,很多老師都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如果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結合著給學生講講數學的根源以及數學的一些歷史,讓學生知道,數學并不只是那些冷漠的數字跟符號,它的背后也是有可歌可泣的故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融入到數學學習中去,以此來提高高中整個數學的教學效率。
四、數學課堂上如何更好地設疑
如何更好地上好一堂數學課,提問是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其中,也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興趣。一堂課剛開始,教師可以很好地運用一個問題來導入新課,問題的形式可以是口頭提問,也可以是圖片、電影、聲音等等。讓學生抱著問題去學習下面的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中,自然就會努力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所在。
第二,提出新問題,鞏固老問題。在下邊的上課環節中,應該根據課程節奏,提出相應的問題來,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學生討論末尾,教師總結的時候要闡述新知識,復習老知識。
第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不僅僅只教學生學什么,而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所以對于一些學生可以自己探索解決的問題,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課堂結尾,設下懸念。快下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一個承上啟下的問題結束本堂課,激發學生課下對于這個問題的探索積極性。同時也是對本堂課的一個很好的延伸,對于下堂課的一個提示。
五、重視數學教學中作業的布置
對于初中生來說,數學課堂上短短的學習肯定是不夠的,所以就需要課后的作業來補充。先,教師布置作業目的性要明確。布置的這個作業,需要學生做成什么程度,數學水平應該達成怎樣的一個高度,而不應該只是拿數量來要求學生完成。其次,作業的難易程度要適當。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布置作業是全班統一的,數學水平低點的同學跟數學較好的學生是一樣的課后作業。這是非常不科學的,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數學水平的差異來布置相應難易程度的作業,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
最后,作業評改要具體。教師應該改變以往對數學的評分方式,不能只用對號、錯號、分數來評價作業,可以適當的引入問號、評語來評價學生的作業。
六、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
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估觀念、功能和手段,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和對教師教學的雙促進導向功能的作用,依據新標準的評價建議,講究評價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多樣化。可采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操作、實踐活動等形式。評價應以過程評價為主。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總之,要準確地把握好教學評價這根指揮棒,使數學教育教學沿著素質教育的軌道健康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使評價真正體現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將數學課堂教育素質化,這不僅僅是培養國家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如何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這是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為了數學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我們都應該為之不斷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