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生活情境教學有利于創設數學化生化情境,幫助小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增強數學應用能力,訓練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設計時,注意所學內容盡可能的與“周圍世界”相聯系,通過多種渠道優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設計
小學數學生活化是多種教育策略中的一種,也是現在數學教育發展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活動化發展架起了抽象數學與應用數學之間的橋梁。教師應充分開掘生活實際內容,將其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去,讓數學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生命。本文圍繞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設計展開,意在研究其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按照“教學課程”的觀點,課本可以說僅僅是參照物,規定了學習的結果而不是約定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小學數學生活化設計,把需要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在實際教學中從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個性化、活動化加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生活中處處體現著數學。例如:在學習《年、月、日》時,可以問學生:“大家每年過生日嗎?”學生們踴躍的說“過過!”然后個別提問幾個學生:“幾歲啦?過過幾個生日呀?”接著引出一個問題:一般每個人每年都會慶祝生日,但有個小朋友今年八歲了,生日只過過兩個。這不是父母不給小朋友過,而是天文現象造成的,同學們想知道這個奧秘嗎?從生活出發,學習們可以說都能產生一種對知識的渴望。也就容易達到預定教學效果。再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就可以結合“所有的自行車輪胎的形狀?”“可以做成別的形狀嗎?”等實際問題來展開教學以供同學們討論。學生們對這些問題不算陌生,又非常新奇。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得學生們感受、體會數學的意義。還能夠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二、教學手段生活化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逐步普及。和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課件可以展示“圖”、“文”、“音”等多方面內容,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廣闊的時空。不過每次一新的教學手段的改變不見得完全舍棄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應使相對抽象枯燥的數學教學內容扎根于生活,把教學案例轉化為看得見、聽得到的生活案例,讓小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可以這樣處理——物體的表面積又大有小。教師先提問:粉筆盒有幾個面,同學們能指一指嗎?師生共同指出粉筆盒的六個面。接著可以問教室有幾個面,同學們知道粉刷教室怎么計算需要多少涂料?在學生掌握相關表面及其表面積計算方法后。提出一些問題如鉛筆盒面積、魔方面積等做鞏固性練習。
對于表面積的計算,讓同學們從直觀感受出發體會面與體的具體概念。學生們建立“面”的直觀形象,才能進一步明白掌握其面積的概念。所以說恰當的生活化教學手段可以使得課堂教學由抽象向具體轉變。 再如涉及抽象的方位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同學們十分了解的問題出發:早晨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請同學們分別面向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接著進一步使得同學們了解東、西兩個相反的方向。知道了東西方向,南北方向在此基礎上就容易講解了。面向東方,我們的右手邊是南方,左右邊是北方。每個同學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最后討論,怎么來辨別東西南北。這還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太陽的起落、天上的星星,房子的朝向等等。只要辨明了一個方向,其他的三個方向就容易識別了。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們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給予同學們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通過拼擺手中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來討論三角形的面積。小組探討,有的拼,有的剪,有的發言,有的提問。基本都可以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教師適時抓住學生發言,分析兩個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接成平行四邊形。如果拼接不成,問題出在哪。在觀察法、測量法、重疊法的基礎上三角形面積公式應運而生。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使學生們享受發現和探索帶來的快樂。在這里數學給學生們呈現的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火熱的思考。加上教師因勢利導,“該出手時才出手經”,學生們數學知識加以內化,同時學生的靈感得到觸碰,達到了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四、作業設計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由此可知,要注意引導學生們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義。尤其是小學數學,可以讓實際生活實踐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如在教學厘米、米等刻度認識時。可以測量生活實例讓學生們明白長度單位的意義,如動手測量爸爸媽媽的坐高,電視的長度、寬度、地板的長度、茶幾的長度等。通過實際的測量,感受厘米、米的長短及其實際運用。讓同學們感受生活中充滿數學。
羅杰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越大。”反之,內容被兒童所熟悉所感知,學生自覺接納它的程度就越高。讓數學教學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從生活原型中感受數學知識,可以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