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政策中的公共倫理精神對教育政策的效果和效益有著直接影響。教育管理倫理不僅涉及到教育政策的主體和內容,教育政策的程序也貫穿著教育管理倫理。然而,在我國教育政策中,在教育管理倫理上存在著明顯的缺位,為我國教育政策的完善和進步帶來一定的阻礙。因此,本文中筆者對我國教育管理倫理中存在的缺位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教育管理;倫理;缺位;對策
引言
教育管理倫理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它是管理學、教育學以及倫理學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結果。隨著人們對道德價值和倫理標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育管理倫理已逐漸成為管理學科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80 年代,我國對教育管理倫理的研究開始取得良好成效,相關話題在各種相關的教育倫理文獻之中越來越常見,獨立的教育管理倫理在20 世紀90 年代開始逐步成形。近年來,我國對教育管理倫理的研究發展迅速,同時取得了很多有影響的學術成果。
一、我國教育管理倫理的缺位
(一)不能均衡對不同問題的研究深度
目前我國對教育管理倫理的研究話題較集中,只在少數的幾個核心問題上如教育政策、學校管理倫理以及制度倫理等進行了深入的認識并積累了相對豐富的視角。但是對于整個教育管理倫理的研究領域來說,研究話題過于集中,冷門問題如教育管理中的關系倫理和行為倫理、倫理監督和責任機制等容易受到忽視,此外,教育管理中的倫理評價等也有待人們進行關注和研究。造成對不同問題的研究深度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不能對這些冷門話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可借鑒的相關理論資源,或者是因為缺少對這些話題的原創性研究。
(二)實證研究程度較薄弱
從研究范式和取向上看,當前對教育管理倫理的研究主要表現為:理論多、實踐少;論說多、驗證少;應然層面多,實然研究少等等,可以概括成實證研究程度較薄弱。筆者認為,薄弱的實證研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實證性研究方法不多;二是現有的實踐問題研究或現實問題研究較少。目前,我國大多數對于教育管理倫理的研究采用的主要是思辨式研究,還只停留在理論的論證階段。研究所關注的對象主要是教育管理凸顯倫理道德的必要性;倫理的內在依據和學理基礎;倫理應具備的標準等。只有少數的研究是運用實證研究方法開展的。經過調查,如何將抽象、概括的教育管理倫理概念具體化、明確化,如何將其轉化為可觀測、量化、分析的指標,還有待進行深入的研究。
(三)公眾參與機制不完善
就當前形式來看,我國教育管理倫理的缺失對教育政策的公信力有著嚴重的影響,這在公眾參與的缺失上表現的尤為顯著。公眾的有效參與對我國教育政策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公正制定教育政策方案的基本前提就是公眾將自身的利益需求充分表達出來。然而我國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公眾參與存在著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公眾參與的缺失、公眾參與教育政策的渠道不廣泛以及公眾參與的不平衡性。我國的公眾參與機制在地域、行業和階層上存在巨大差別。在大中型城市中,由于城市各項工作的先進性,以及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較高、信息接收范圍較廣等原因,使人們具有較高的參與意識;相反的,大多數工人和農民的參與意識則明顯偏低。
二、關于我國教育管理倫理缺位的相應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研究框架
實現教育管理倫理的學科化和體系化的基本前提就是完善的教育管理倫理研究框架,此外,明確的、成熟的研究框架還對教育管理倫理的道德實踐起到一定的理論支撐和理性指引作用。然而,目前我國在教育管理倫理研究上還遠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學科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構建一個明確、穩定的研究框架尤為重要。完善的研究框架要從最基礎開始,首先要確定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然后從選擇正確的研究方法、界定基本概念、澄清核心問題等逐步展開,不斷推進和深化對相關問題的探討,促進為教育管理倫理的學科體系的成熟和完善。
(二)加強理論研究,指導倫理實踐
作為教育政策倫理實踐的理性指引力量,國外學者對教育管理倫理的相關問題已進行了廣泛的、深入的、有利于提高教育政策的實踐道德水平的探索和研究。然而相對之下,在我國教育政策倫理中存在的問題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我們要從根本上加強理論建設和研究,對這一領域的探索和研究進行逐步深化,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倫理學科體系,為指導教育管理理論的實踐提供有力支撐和理性引導。
(三)完善公眾參與政策,擴大公眾參與范圍
作為教育政策的重要內容,教育管理倫理與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如何使公眾的意志得到充分反映、使公眾參與權利得到切實的保障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方面提起注意:一是擴大公眾參與范圍,豐富公眾參與渠道。可以從多個角度如階層、職業以及地域等選擇代表參與到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對于帶有兩難倫理特征的問題,可以通過信訪、民意調查、聽證會、新聞媒體和網絡微博等多種渠道使公眾的參與得到保障,從而達到廣泛征求民意的目的。二是完善公眾參與政策,創設公共對話機制。公眾參與政策的完善需要政府推行信息公開制度,將教育信息定期在公眾中公開公布,使公眾都能平等的參與到教育政策的制定和監督中。在一定程度上,公眾參與政策的完善還需要多層次的對話與利益表達平臺的構建,例如聽證會,從而有助于公眾和政府之間能夠充分交流意見并得到及時協調。
結語
教育管理倫理對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政策的道德價值取向起著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對教育政策的效果和效益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我國在教育管理倫理的研究中還存在明顯的缺位,如何對教育管理倫理開展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如何構建和完善科學的研究框架、形成科學的教育管理倫理學科體系,如何理性的指導理論實踐等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教育管理倫理的重視程度,為科學、合理、先進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郅庭瑾.論我國教育管理倫理的缺位與現實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06,10:5-9.
[2]郅庭瑾.我國教育管理倫理研究現狀與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07,24:10-13.